
[bright-coloured;gaily-coloured] [指顔色]∶強烈,豔麗
鮮妍明媚。——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整株作物都變紅了,襯着鹽堿地顯得格外鮮豔
亦作“ 鮮豔 ”。鮮明豔麗。 元 伊世珍 《嫏嬛記》卷中:“ 天寶 十五年,宮中下紅雨,色若桃花, 太真 喜甚,命宮人各以椀杓承之,用雜衣裙,天然鮮豔。”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石語·海石》:“紫石英出 東莞 爆山 ,大如指頭,小者如石榴子,色純紫,光明鮮豔。” ********* 《紅燭·太平洋舟中見一明星》:“鮮豔的明星哪!--太陽的嫡裔。” 秦牧 《花城·草原的花》:“幹了之後就像絹制的花似的,永遠保持着鮮豔的顔色。”
見“ 鮮艷 ”。
“鮮豔”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描述顔色明亮、飽滿且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特點:
色彩表現
指顔色純度較高、飽和度強,如正紅、明黃、亮藍等,與“暗淡”“灰暗”形成對比。例如:“花園裡開滿了鮮豔的杜鵑花”()。
視覺吸引力
強調事物因色彩明麗而引人注目,常用于自然景物(如花朵、鳥類羽毛)或人造物品(如服飾、裝飾品)。例如:“她穿了一條鮮豔的紅裙,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引申用法
在文學或口語中,可比喻事物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或強烈的感染力,如“鮮豔的記憶”“鮮豔的青春”()。
語境適配性
需注意使用場景:褒義時多贊美活力與美感(如“鮮豔的油畫”),但過度使用可能隱含“刺眼”“俗豔”的貶義(如“配色過于鮮豔”)()。
近義詞:絢麗、豔麗、鮮明
反義詞:黯淡、素淨、褪色
若需進一步了解色彩學中的具體分類或文化象征意義,可參考藝術設計類文獻()。
鮮豔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顔色非常鮮明明亮的樣子。它常常用來形容花朵、服飾、畫作等物品的色彩鮮明明亮。
拆分部首和筆畫:鮮豔的部首是魚(魚的抽象象形,部首編號195),整個字共18個筆畫。
來源:鮮豔源自于古漢字“鮮豔”。在古代的時候,字形中的“魚”表現為一個長有鱗片的魚身,而“頁”則形似一個帶着頭飾的人,象征着美麗。後來,骨節分明的鮮豔演變為現代漢字中的鮮豔。
繁體:鮮豔(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鮮豔的字形稍有不同。鮮的字形是“鮮”(魚+羊,部首編號195,8個筆畫),豔的字形是“豔”(行+彡+豕,部首編號144,17個筆畫)。
例句:
1. 這朵花的顔色真是鮮豔動人。
2. 她身上的衣服色彩鮮豔,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組詞:鮮花、豔麗、豔陽、鮮紅、豔光。
近義詞:鮮麗、絢麗、明亮。
反義詞:暗淡、黯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