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ss the season]∶錯過時機
收割失時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without a fixed time]∶沒有定時
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1).錯過時機。《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史記·孟嘗君列傳》:“君急使使載币陰迎 孟嘗君 ,不可失時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負》:“有利則合,豈宜失時!”
(2).謂不逢時。《文選·宋玉<九辯>》:“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惟其紛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李周翰 注:“又恨失其明時,不與賢君相當。” 晉 陶潛 《讀史述九章·韓非》詩:“君子失時,白首抱關。” 宋 葉適 《師立齋銘》:“人之晞聖,資蓋匪夷;亦或僅有,而患失時。”
(3).指違誤農時。《史記·龜策列傳》:“若為枯旱,風而揚埃,蝗蟲暴生,百姓失時。”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世交争而波流,民失時而狼顧。” 唐 杜荀鶴 《送人宰德清》詩:“亂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時。”
(4).謂不當其時。《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5).指不及時。《南史·文學傳·卞彬》:“兼攝性懈堕,嬾事皮膚,澡刷不謹,澣沐失時。”
“失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錯過時機
指因延誤或判斷錯誤而未能抓住關鍵機會。例如《論語·陽貨》提到“好從事而亟失時”,強調及時行動的重要性。漢代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寫道:“失時不雨,民且狼顧”,說明農時延誤的後果。
違誤農時
特指農業生産中未按季節規律行事,如《史記·龜策列傳》提到“蝗蟲暴生,百姓失時”。此義項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不逢時運
形容人或事物未能在合適的時代發揮作用。如晉代陶潛《讀史述九章·韓非》中“君子失時,白首抱關”,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行為不合時宜
指言行或決策與當前情境不符。例如“哀樂失時,殃咎必至”(《左傳》相關引申),強調情緒或行動需有節制。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論語》《史記》等典籍,或查看網頁來源中的具體引文。
《失時》是一個詞語,形容一個人或物體在時間管理或計劃上出現偏差或失誤,無法按時進行或完成預定的任務或活動。
《失時》的部首是 "失",由 "大" 和 "冫" 組成,總共有5畫,讀音是“shi1”。
《失時》一詞源自漢語,是由 "失" 和 "時" 兩個字組合而成。
《失時》的繁體字為 "失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 "失時" 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他因為遲到而失時,錯過了重要的會議機會。
2. 由于交通堵塞,我失時到達了約定的時間。
失誤、失望、失眠、失聰
耽誤、誤時、拖延
準時、及時、按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