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時的意思、失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時的解釋

(1) [miss the season]∶錯過時機

收割失時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without a fixed time]∶沒有定時

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詳細解釋

(1).錯過時機。《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史記·孟嘗君列傳》:“君急使使載币陰迎 孟嘗君 ,不可失時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負》:“有利則合,豈宜失時!”

(2).謂不逢時。《文選·宋玉<九辯>》:“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惟其紛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李周翰 注:“又恨失其明時,不與賢君相當。” 晉 陶潛 《讀史述九章·韓非》詩:“君子失時,白首抱關。” 宋 葉適 《師立齋銘》:“人之晞聖,資蓋匪夷;亦或僅有,而患失時。”

(3).指違誤農時。《史記·龜策列傳》:“若為枯旱,風而揚埃,蝗蟲暴生,百姓失時。”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世交争而波流,民失時而狼顧。” 唐 杜荀鶴 《送人宰德清》詩:“亂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時。”

(4).謂不當其時。《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5).指不及時。《南史·文學傳·卞彬》:“兼攝性懈堕,嬾事皮膚,澡刷不謹,澣沐失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失時”是現代漢語中具有雙層語義特征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釋義,“失時”指“錯過適當的時機”,如“播種失時會影響收成”。該詞由動詞性語素“失”與名詞性語素“時”構成偏正結構,最早見于先秦文獻,《論語·陽貨》中“好從事而亟失時”即用此本義。

二、古代漢語延伸義 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失時”包含兩項古代用法:①特指違背農時,《左傳·莊公二十九年》載“凡土功,龍見而畢務,戒事也。火見而緻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畢”反映古人對天時規律的重視;②延伸為命運不濟,《史記·李斯列傳》“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中的失時隱喻人生際遇。

三、現代語義擴展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指出,當代使用中“失時”可引申為“不合時宜”,如形容“傳統技藝的失時性傳承困境”,此時詞義已從具體行為拓展至抽象狀态描述,體現了語義泛化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失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錯過時機
    指因延誤或判斷錯誤而未能抓住關鍵機會。例如《論語·陽貨》提到“好從事而亟失時”,強調及時行動的重要性。漢代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寫道:“失時不雨,民且狼顧”,說明農時延誤的後果。

  2. 違誤農時
    特指農業生産中未按季節規律行事,如《史記·龜策列傳》提到“蝗蟲暴生,百姓失時”。此義項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二、引申含義

  1. 不逢時運
    形容人或事物未能在合適的時代發揮作用。如晉代陶潛《讀史述九章·韓非》中“君子失時,白首抱關”,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2. 行為不合時宜
    指言行或決策與當前情境不符。例如“哀樂失時,殃咎必至”(《左傳》相關引申),強調情緒或行動需有節制。


三、其他用法

  1. 古籍篇章
    《管子》第五篇以“失時”為題,探讨時機把握的哲理,屬于古代治國思想的延伸。

四、近反義詞


例句參考

  1.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2. “得時淡然,失時泰然”。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論語》《史記》等典籍,或查看網頁來源中的具體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爾别本庇翼箔頭采定操切嘈閑白夾曾母暗沙車幰吃不了兜着走沖齧傳拓垂勳帶彩戴頭而來雕蟲小巧鞮鞪抵雀捐金獨說返金負任高根梗調詭宄鼓鼙疆域瑊玏謹攝給事郎居彜困惑老忘渾斂避流水不腐,戶樞不蝼麥田淺鬣寸許梅花冥配墨慘衣偏疼箝馬怯色清發清涼宮請神七注區隊三大士少數社會福利石研叔援嫂溺駷飛潼滃萬人空巷溫理烏涅白糟蝦蛤消光下寨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