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量的意思、揆量的詳細解釋
揆量的解釋
審度。《宋書·律曆志下》:“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漢 朔,鹹加該驗。”
詞語分解
- 揆的解釋 揆 í 度(?),揣測: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道理,準則:千載一揆。 事務:百揆。 管理,掌管:揆百事。 舊稱總攬政務的人,如宰相等:閣揆。揆席(宰相之位)。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量的解釋 量 á 确定、計測東西的多少、長短、高低、深淺、遠近等的器具:量具。量杯。量筒。量角器。 用計測器具或其他作為标準的東西确定、計測:計量。測量。量度。量體溫。 估計,揣測:估量。思量。打量。 質 量
網絡擴展解釋
“揆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審度”或“推測衡量”。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kuí liàng(部分文獻注音為kuí liáng,但主流為kuí liàng)
- 詞性:動詞
- 釋義:指對事物進行審慎的推測、估量或權衡。如《宋書·律曆志下》中“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即強調通過審度古籍來驗證曆法。
2.詞源與結構
- “揆”的本義為推測、度量,如《楚辭·離騷》中“皇覽揆予初度兮”即用此意;“量”則指衡量、計算。兩字組合後,強化了“通過分析進行判斷”的語義。
3.用法與語境
- 古代用法:多用于文獻考據或策略制定,強調嚴謹的推斷過程。例如《論衡·實知》提到“揆端推類”,指通過觀察端倪來類比推測。
- 現代用法:較少使用,但可引申為對複雜問題的理性分析,如“揆量時局”“揆量得失”等。
4.相關詞彙
- 近義詞:揆度、揣度、權衡
- 成語關聯:揆理度情(推測情理)、瞻星揆地(觀測天象地勢)。
5.文獻例證
《宋書·律曆志下》中“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漢朔,鹹加該驗”是典型用例,體現通過審度古籍驗證曆法的過程。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宋書》原文,以獲取更完整的古典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揆量
揆量(kuí li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估量、推測。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揆量包含兩個部首,左邊是手(扌)部,右邊是公(公)部。根據筆畫順序,揆量共有11筆。
來源
揆量的詞源來自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解釋為揣測事物的輕重和大小。同時,該字也在古代的《廣韻》、《集韻》等字書中有所記載。
繁體
揆量的繁體字為揆量,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揆量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揆量的寫法為㕯量,字形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揆量了一下機會的利弊,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2. 在規劃項目預算時,需要揆量各項費用的支出。
組詞
揆量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揆情(推測心情),揆察(推測分辨),揆度(推測程度)等。
近義詞
推測、估量、估計都可以作為揆量的近義詞,表示對事物進行判斷或評估。
反義詞
确證、實驗、驗證可以作為揆量的反義詞,表示對事物進行實際的觀察或實踐,以獲得确切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