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的場所。築土曰壇,除地曰墠。《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 漢 王充 《論衡·知實》:“ 武王 不豫, 周公 請命,壇墠既設,筴祝已畢,不知天之許已與不,乃蔔三龜。” 前蜀 杜光庭 《飛龍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詞》:“今則嚴備信儀,恭開壇墠,通宵懺滌,稽首歸依。” 清 龔自珍 《禮典雜議》之五:“ 隋 以前,祭法皆不改三代之舊,諸帝有諡而無廟號,六世即壇墠者也。”
“壇墠”是古代祭祀場所的合稱,由“壇”和“墠”兩部分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壇(tán)
墠(shàn)
壇墠與宗廟互補,前者強化對祖先的精神依賴,後者維系宗法血緣關系,共同服務于古代禮制。
《壇墠》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壇”和“墠”。壇指的是一種用土或石方砌成的供奉或祭祀神靈的場所;墠則是指圍繞農田的溝渠或用于水利灌溉的渠道。因此,《壇墠》的意思就是“壇與墠”的合稱,指的是專門用來祭祀神靈的田地周圍的溝渠或供奉神靈的地方。
《壇墠》中的部首是“土”和“玉”,部首的作用是表示字的基本意義。根據筆順規則,字的書寫順序應該是從上到下依次書寫,由外向内。拆分後,“壇”的部首“土”有3畫,而“墠”的部首“玉”有5畫。因此,拆分後的《壇墠》一共有8畫。
《壇墠》這個詞的構成源于中國古代對于祭祀和農田的重視。本意為祭壇和田間渠道,旨在提高農田的灌溉效果和保佑農田豐收。這個詞在漢字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并傳承至今。在繁體字中,壇墠的寫法作者不予贅述。
在古代,對于漢字的書寫有一些不同于現代的規範。關于《壇墠》這個詞的古時候的寫法,隻要稍作變化,有時會出現多種寫法,例如用不同的字體或字形。然而,這些變化隻是形式上的差異,詞義與現代寫法沒有區别。
1. 農民在墠壇上燒香祈求豐收。
2. 這片壇墠被視作神靈降臨的聖地。
3. 壇墠的設計十分講究,凸顯了古人對農業的重視。
組詞:祭壇、田墠、農田。
近義詞:土地、田地、農田。
反義詞:城牆、建築物、室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