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裙帶。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二折:“解下這摟帶裙刀,為你逼的我緊也便自傷殘害。”
“摟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核心含義
指裙帶,即古代服飾中用于系裙的帶子。該詞常見于元曲,如白樸《牆頭馬上》中“解下這摟帶裙刀”一句,描述女子解下裙帶的行為。
發音差異
不同來源标注的讀音略有差異:
元曲中的使用
該詞高頻出現在元代戲曲中,例如:
引申争議
提出“摟帶”可指濫用權勢壓制他人,并關聯古代官員佩戴的象征性裝飾。此說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是近代對詞義的擴展或特定語境下的隱喻用法,需謹慎參考。
摟帶,意思是一種用來系住或固定東西的帶子。它拆分的部首是扌和帶,共計7個筆畫。
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是由“摟”和“帶”兩個字組成的。摟的意思是用手抓住,也可以引申為用帶子束縛,帶的意思是系住。摟帶在古代經常用來指代将物品用帶子系好或捆綁起來的動作。
在繁體中文中,摟帶的寫法是摟帶。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與現代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代摟帶的寫法為“抽帶”,其中“抽”表示用手抓住,“帶”表示系住。
以下是例句:
1. 他用一根繩子摟帶住箱子。
2. 摟帶緊一些,别讓風吹走了。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1. 摟抱:用雙臂抱着某人或某物。
2. 衣帶:系在衣服上的帶子。
3. 帶子:一種細長的帶狀物,用于束縛、系紮、捆綁等。
近義詞是束縛,反義詞是松開。摟帶表示将物品用帶子系住,而束縛表示用各種方法限制或阻止物品的自由運動。相反地,松開則表示解除束縛或使物品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