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道。運用武力所應遵守的準則。如平定禍亂等。《國語·晉語九》:“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有溫德以成其名譽。”《尉缭子·兵教上》:“此之謂兵教,所以開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哀衆,遂發讨師,奮揚武德。” 梁啟超 《<中國之武土道>自叙》:“我神祖 黃帝 ,降自 崑崙 ,四征八讨,削平異族,以武德貽我子孫。”
(2).指《武德舞》。《史記·孝文本紀》:“ 高廟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司馬貞 索隱引 應劭 曰:“今言‘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者,其樂總象 武王 之樂……《五行》即《武舞》,執幹戚而衣有五行之色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參見“ 武德舞 ”。
“武德”一詞由“武”與“德”組合而成,其内涵隨曆史演變不斷豐富,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武”指武力、武勇,“德”指道德、品行。二者結合後,最初指軍事活動中應遵循的準則,如《國語》中提到的“武德以羞為正卿”,強調軍人需兼具勇武與道德修養。後延伸為武術領域的倫理規範,即習武者需遵守的仁義準則(如尊師重道、扶危濟困等)。
唐代曾将“武德”作為年號(618-626年),後逐漸從軍事準則轉向習武者的道德體系。現代語境中,武德更側重武術活動中的倫理約束,強調内外兼修(武藝與品德并重)。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例證(如《武德舞》記載),可參考《史記》等古籍來源。
《武德》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武和德。武德是一個複合詞,它的意思指的是武力和德行,也就是武勇和德行的統一。
根據《康熙字典》,武德的部首分别是“歹”和“彳”,它們分别代表了“死”和“行走”的意思。整個詞的筆畫總數為13個,其中武的筆畫數為8個,德的筆畫數為5個。
武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和武士道的思想。儒家強調仁德和平,而武士道注重武勇和道義,武德就是二者的結合。在繁體中,武德的寫法和簡體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武德的表示與現代漢字相比有些不同。例如,武的上部分曾經寫成“戈”,下部分寫成“義”,而德的表示則類似于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武德這個詞的例句:
與武德相關的組詞有:武德學、武德堂等。與武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剛正、剛毅、仁武等。相反的詞語有:武狠、武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