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晦氣。《豆棚閑話·藩伯子散宅興家》:“親戚朋友,也都道他退氣窮鬼,對面俱不相招。”
“退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根據語境不同含義有所差異:
1. 失去勇氣或鬥志
指人在面對困難時退縮不前,失去堅持的毅力。例如:“遇到挫折就退氣的人,很難成就大事。”
2. 晦氣、倒黴
這一含義較為古舊,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方言,表示運氣不佳或遭遇不順利。例如:“親戚朋友見他退氣窮鬼,都不願來往。”(出自《豆棚閑話》)
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方言考據,可參考《豆棚閑話》等文獻。
《退氣》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消除怨氣、愠怒或不平的情緒,恢複平靜和理智。
《退氣》的部首是氣(氣旁),它的筆畫數為11。
《退氣》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周禮·春官宗伯·太宰·大司沖胥》中,用來描述君主需要收斂怒氣、消除不滿情緒,以保持智慧和公正。
《退氣》的繁體字為「退氣」。
古時候寫作「退氣」是指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字形,相對于現代簡化字「退氣」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1. 在面對挫折時,保持冷靜退氣,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2. 他學會了如何退氣,不再輕易發脾氣。
退氣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脫氣(指排除或消除内部或外部的不良影響)
2. 洩氣(指因失敗、挫折或失望而失去勇氣、信心)
3. 敗氣(指因懦弱或氣節不強而失去鬥志和勇氣)
與退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忍氣吞聲(指默默忍受******或委屈)
2. 屈服(指因勢力、壓力或困境而屈從)
3. 淡定(指保持平靜和冷靜的心态)
與退氣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氣憤(指因受委屈、不公正或不滿而産生憤怒情緒)
2. 怒火(指内心憋得火氣難消,憤恨的情緒)
3. 發怒(指因受到刺激或氣憤而情緒激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