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坛墠的意思、坛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坛墠的解释

古代祭祀的场所。筑土曰坛,除地曰墠。《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 汉 王充 《论衡·知实》:“ 武王 不豫, 周公 请命,坛墠既设,筴祝已毕,不知天之许已与不,乃卜三龟。” 前蜀 杜光庭 《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词》:“今则严备信仪,恭开坛墠,通宵懺涤,稽首归依。” 清 龚自珍 《礼典杂议》之五:“ 隋 以前,祭法皆不改三代之旧,诸帝有諡而无庙号,六世即坛墠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坛墠(tán shàn)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特定的礼制文化内涵。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坛”指用土筑成的高台,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仪式;“墠”本义为经过清扫、整治的平坦场地,后特指祭祀前清扫整理的洁净区域。二字连用形成专有名词,最早见于《礼记·祭法》:“设庙祧坛墠而祭之”,郑玄注称“封土曰坛,除地曰墠”。

从历史演变来看,坛墠制度在周代形成完整体系。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天子祭祀需按“天祀用圆坛,地祭用方墠”的规制,其中天坛用于祭天(如北京天坛),地墠用于祭地(如社稷坛)。这种建筑形制承载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现存北京天坛的圜丘坛与皇穹宇建筑群即为典型实证。

在文化内涵层面,坛墠体现了三重维度:

  1. 空间神圣性:通过人工筑造区分世俗与神圣空间
  2. 仪式规范性:《礼记》规定“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强调祭祀权限
  3. 政治象征性:《汉书·郊祀志》记载汉高祖立黑帝祠,确立国家祭祀正统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应用于三个领域:

典籍考据显示,许慎《说文解字》释“坛”为“祭场”,段玉裁注引《郑特牲》强调“坛而不屋”的露天特征;王力《古代汉语》指出,墠的“清扫”本义在《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中仍保留原始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坛墠”是古代祭祀场所的合称,由“坛”和“墠”两部分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

  1. 坛(tán)

    • 指用土石筑成的高台,主要用于祭祀、会盟等重大仪式,如“天坛”“登坛拜将”。
    • 引申为讲学或发表言论的场所(如“讲坛”)或特定组织(如“文坛”)。
  2. 墠(shàn)

    • 指经过除草、平整后的郊外平地,用于祭祀或会盟,如《礼记》中提到的“一坛一墠”。
    • 与“坛”相比,墠的构造更简单,仅需整治地面,不筑高台。

二、功能与区别

三、历史文献依据

四、文化意义

坛墠与宗庙互补,前者强化对祖先的精神依赖,后者维系宗法血缘关系,共同服务于古代礼制。

别人正在浏览...

罢钱八牖倍半备不住备位充数苯基变动不居俵给冰川鼻韵母钞角城头持摄冲账畜家辞祸打夯代驾待见淡烟捣衣石彫服帝桑法城风谕古简孤舟汉表黑黯红铜后来居上徽尘虎咽狼餐椒花筵寄家进退失据进祝就养克传弓冶客佣宽弘宽静缧臣离析涣奔蝼顶金马德里盲流淖泞偏特潜德秘行庆功会清热祈请箬篷三自一包沈命天边瞳孔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