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憨癡的意思、憨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憨癡的解釋

癡呆不懂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甯》:“生以其憨癡,恐漏洩房中隱事,而女殊密祕,不肯道一語。” 清 梅曾亮 《男八十墓碣》:“兒憨癡如凡童,又年不及中殤。” 冰心 《南歸》:“我說了無數憨癡的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憨癡(hān chī)是一個漢語形容詞,用于形容人質樸呆傻、反應遲鈍或神态天真而不通世故的樣子,常帶有憨厚、遲鈍、不谙世事的意味。該詞由“憨”與“癡”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憨厚遲鈍

    指人性格純樸卻反應遲緩,缺乏機敏。如:“他待人真誠,但言行總透着一股憨癡之氣。”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憨癡”釋為“癡呆;不靈敏”。

  2. 天真懵懂

    形容人因單純或缺乏經驗而顯得愚拙,多含憐愛之意。例如:“孩童憨癡的笑容令人心暖。”

    來源:《漢語大詞典》注為“天真無知貌”。


二、單字字源解析

  1. 憨(hān)

    • 本義:從“心”部,原指性格敦厚樸實。《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廣韻》釋為“愚也”。
    • 引申:後衍生出“傻氣、遲鈍”之義,如“憨笑”“憨态可掬”。

      來源:《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編)。

  2. 癡(chī)

    • 本義:從“疒”部,指精神失常或智力低下。《說文解字》:“癡,不慧也。”
    • 引申:後泛指愚笨、執着,如“癡迷”“癡心”。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三、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1. 文學形象

    古典文學常以“憨癡”描繪赤子之心或大智若愚的角色。如《紅樓夢》中薛蟠的莽撞憨直。

    來源:《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

  2. 方言差異

    北方方言(如晉語)中,“憨癡”更側重“呆傻”,而吳語區(如上海話)則多含“可愛、讨喜”的褒義色彩。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側重點 情感色彩
憨癡 天真遲鈍,不谙世事 中性或略帶憐愛
愚笨 智力不足,能力低下 貶義
懵懂 糊塗不明事理 中性
憨直 性格耿直而略顯笨拙 褒義

五、權威引用參考

  1. 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字源考據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華夏出版社,2003年。
  3. 文學用例
    • 《紅樓夢》,曹雪芹,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4. 方言研究
    •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等,中華書局,1999年。

“憨癡”一詞融合了性格的純真與行為的遲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其使用既見于規範詞典,亦紮根于文學傳統與方言實踐,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層次。

網絡擴展解釋

“憨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人癡呆不懂事,形容智力表現較低或行為遲鈍的狀态。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嬰甯》中描述嬰甯“憨癡”,體現其天真不谙世事的性格。

  2. 構詞解析

    • 憨:包含“愚笨”與“樸實”雙重含義,既可指癡呆(如“憨子”),也可形容天真純樸(如“憨厚”)。
    • 癡:側重愚笨、沉迷或精神失常,如“癡人說夢”。

二、語境差異

  1. 貶義用法
    多用于批評他人思維遲鈍或行為呆闆,如“憨癡之人難通情理”。
  2. 中性/褒義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可表現天真爛漫,如冰心《南歸》中“憨癡的話”暗含親昵語氣。

三、相關拓展

四、權威引用

《漢語詞典》及《聊齋志異》等經典文獻均收錄該詞,印證其規範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華字典》對“憨”的筆順及字源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爆花邊封變顔變色裨海賓遠璧瑗彼哉彼哉薄食朝直窗軒辭語玳瑁牛大慮東海高京閤門使共管公琴關覽裹鋒扢支支寒劣忽流混夷火引賈田客僧刳剖蠟火爛料蠟滓糲粢靈襟令行禁止盲左馬蛇菜甯民蓬生麻中栖鵀裘馬聲色敺除喪鐘沈浮蛇食鲸吞試貢什刹海柿子金守耐泰侈特級添差通漕塗林頑賊尾燈問辠崄阻蕭相襲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