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探官繭的意思、探官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探官繭的解釋

唐 宋 官僚家庭于正月制作的面食,在餡中放置寫有官品的紙籤或木片,各人自取,以蔔來日官位的高下。立春日制作的,叫“探春繭”。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探官》:“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麵蠒,以官位帖子蔔官位高下。” 宋 陳元靓 《歲時廣記·人日》:“《歲時雜記》:‘人日,京都貴家造麵蠒,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餕餡也。名曰探官蠒。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蠒。餡中置帋籤或削木書官品,人自探取,以蔔異時官品高下。’” 宋 範成大 《兩頭纖纖》詩之一:“兩頭纖纖探官繭,半白半黑鶴氅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探官繭”是唐宋時期官僚家庭流行的一種帶有占卜性質的傳統食物,主要用于預測未來官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探官繭(音:tàn guān jiǎn)指一種特制面食,其餡料中藏有寫有官職品級的紙籤或木片。參與者通過抽取籤片,占卜自己未來的仕途高低。

具體特征

  1. 時間與形式
    通常在正月制作,面食形似繭狀(類似厚皮饅頭或包子),立春時制作的則稱為“探春繭”。

  2. 占卜方式
    食用時,參與者隨機選取面食,根據内藏的官品籤文(如“三品”“五品”)預測未來官職等級。這一習俗常見于貴族或官宦家庭,帶有娛樂與祈福性質。

  3. 文獻記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提到“造麵蠒,以官位帖子蔔官位高下”,宋代《歲時廣記》進一步說明其制作細節,印證了該習俗的曆史淵源。

文化意義

此習俗反映了古代官僚階層對仕途的重視,以及通過食物寄托社會地位期望的心理。其名稱中的“探”字,既指“探索”官運,也隱含對未來的試探與期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歲時廣記》《開元天寶遺事》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探官繭

探官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構成的詞語,由“探”和“官”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探(扌手部)官(宀寶蓋部)

筆畫數量:探(11畫)官(8畫)

來源

探官繭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治安管理制度。官員會派遣一些特定的人員探查和監察一定範圍内的治安情況。這些人被稱為“探官”,而“繭”則象征着被控制的空間。因此,探官繭意思是指被探查和監管的區域或狀态。

繁體

繁體字為「探官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探官繭的字寫作「探官繭」。繭字的上方标有一個宀字頭,表示繭類東西,下方是一個蓋字,表示包裹、覆蓋之意。

例句

他們将這個地區視為探官繭,隨時監控着所有的活動。

組詞

相關的組詞有:探察、探查、繭絲、官僚、官廷等。

近義詞

與探官繭意思相近的詞有:監管區域、監察範圍、管制區。

反義詞

與探官繭意思相反的詞有:自由之地、無束縛區域、無限制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