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樹的第二層皮。白色。為造皮紙的上等原料。
“桑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桑穰指桑樹的第二層皮(即除去外層粗糙表皮後的内層韌皮部分),顔色呈白色,是古代造皮紙的重要原料。這種材質因其纖維細膩、質地堅韌,被廣泛用于制作高品質的紙張。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桑穰與楮樹皮、芙蓉膜等材料混合可制成“皮紙”,而浙江永嘉地區的“蠲糨紙”也以桑穰為原料。這類紙張質地優良,常用于書寫或官方文書。
“桑穰”一詞主要與古代造紙工藝相關,強調其作為優質原料的實用價值,同時承載了一定的曆史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造紙技術細節,可參考《天工開物》等文獻。
桑穰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含義是指在古代對稻谷的收獲、割取等活動。
桑穰的拆分部首是木,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桑穰的源自是《爾雅·釋衣》。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區别。
在古代,桑穰的漢字寫法是有所不同的。它的古字形為「桒穣」,其中「穣」用來表示稻谷的意思。
1. 秋天是桑穰的季節,人們忙碌地收割着稻谷。
2. 農民們汗流浃背地進行桑穰工作。
與桑穰相關的詞語有:桑稻、高穰、豐穰等。
與桑穰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稻谷、禾谷、水稻等。
桑穰的反義詞沒有具體的詞語對應,可以根據反義關系使用相反的詞語進行描述,如:不收割、不種植、無收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