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烽候的意思、烽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烽候的解釋

亦作“ 烽堠 ”。1.烽火台。《東觀漢記·郭伋傳》:“ 伋 知 盧芳 夙賊,難卒以力制,常嚴烽候,明購賞,以結寇心。”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郵亭一蕭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劉榮傳》:“請於 金線島 西北 望海堝 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

(2).指戰火。 清 高其倬 《和許子遜中秋風雨後看月原韻》:“ 三吳 烽堠靜,弦管自年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烽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用于傳遞軍情的烽火台和哨所,主要功能是通過點燃烽火快速傳遞敵軍入侵等緊急信息。該詞也泛指與軍事防禦相關的情報系統或戰事動态。

二、出處與曆史背景

  1.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東觀漢記·郭伋傳》,記載東漢将領郭伋在邊疆“嚴烽候,明購賞”以鞏固邊防的史實。
  2. 軍事應用
    唐代詩人元稹在《酬樂天<東南行>》中描述“烽候各崎嶇”,反映烽火台在複雜地形中的分布特點。

三、引申含義

  1. 指代戰火
    如清代高其倬的詩句“三吳烽堠靜”,以“烽堠”(同烽候)象征戰争狀态。
  2. 象征情報體系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情報網絡或預警機制,例如“企業建立市場烽候監測競争動态”。

四、例句參考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軍事史案例,可查閱《東觀漢記》《明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烽候(fēng hòu)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火”和“土”,分别由火和土字部組成。火字部代表火焰、灼熱的意象,而土字部代表土地、大地的意象。 烽候一詞源自古代的軍事概念,指的是建立在高處的烽火台,用來傳遞重要情報或發出警報的觀察塔。由于它的重要性,烽候在戰争和防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繁體字中,烽候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相對繁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也經曆了一些變化。就烽候一詞而言,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似,沒有太大差别。 以下是一些烽候的例句: 1. 士兵們守望着烽候,警惕地等待着敵人的動向。 2. 恰當的烽候體系可以有效地傳遞情報,保障國家安全。 3. 烽候台上的官兵們堅守崗位,全力以赴地執行任務。 組詞:烽候塔、烽候觀察、烽候台、烽候崗、烽候信號、烽候線路等。 近義詞:烽火台、警戒塔、哨兵崗等。 反義詞:無。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追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