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烽堠 ”。1.烽火台。《東觀漢記·郭伋傳》:“ 伋 知 盧芳 夙賊,難卒以力制,常嚴烽候,明購賞,以結寇心。”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郵亭一蕭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劉榮傳》:“請於 金線島 西北 望海堝 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
(2).指戰火。 清 高其倬 《和許子遜中秋風雨後看月原韻》:“ 三吳 烽堠靜,弦管自年年。”
烽候是古代漢語中用于軍事防禦的專用詞彙,指邊防報警系統中設置的烽火台及相應的瞭望設施。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字義解析
合稱“烽候”,即通過烽火與瞭望結合,實現遠距離軍情傳遞的邊防體系。
曆史功能與結構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烽候系統在漢代已形成完整制度,通常由“烽台”和“候望亭”組成:
文化引申與文獻例證
唐代詩人李颀《古從軍行》中“白日登山望烽火”的描寫,印證了烽候在戰争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該詞後被引申為“戰争前兆”或“緊急事态”的代稱。
引用來源:
“烽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指古代用于傳遞軍情的烽火台和哨所,主要功能是通過點燃烽火快速傳遞敵軍入侵等緊急信息。該詞也泛指與軍事防禦相關的情報系統或戰事動态。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軍事史案例,可查閱《東觀漢記》《明史》等文獻。
崩摧潮動楚廟春意闌珊竄流代遷達喪得逞頓相發奮圖強發揭分隔佛生日附廛公引歸授還是和暢紅銅篁徑圜好镮銅回銷虎跑泉護行疆外谫微金鳥九傷酒蟻倦勤開快車魁彥浪言縷切鳥徑蹑跨恰纔秋老虎拳服柔木蕊簡睿謀僧統觞杯石碓視膳書傳熟道田時畋狩投效瓦楞亡脫頑耍闱差五炁武溪深五正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