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蛇皮作鼓面的帶柄小鼓。兩旁各有繩系小椎,轉動時用以發聲。又稱撥浪鼓。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一折:“那裡這等不朗朗搖動蛇皮鼓。”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無過是趕幾處沸騰騰熱鬧場兒,搖幾下桑琅琅蛇皮鼓兒,唱幾句韻悠悠信口腔兒。”
蛇皮鼓是中國傳統民間樂器的一種,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基本結構與發聲原理
蛇皮鼓是一種帶柄的小型打擊樂器,鼓面由蛇皮制成,兩側各系有繩索連接小木椎。使用時通過轉動鼓柄,使木椎來回敲擊鼓面發聲。
别稱與功能
該樂器因形制特點被稱為“撥浪鼓”,主要用于民間表演或走街串巷的吆喝,常見于古代市集、戲曲等場景。
曆史文獻記載
元代文學作品中多次提及蛇皮鼓,例如:
文化意義
作為傳統響器,蛇皮鼓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其聲響特點(如“朗朗”“桑琅琅”的拟聲描述)常被用于烘托市井氛圍或表演節奏。
注: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原文或結構細節,可參考漢典及元代戲曲文本。
《蛇皮鼓》是一個指代傳統樂器的詞語,特指一種由蛇的皮制成的鼓。
《蛇皮鼓》這個詞的部首是虍,總計14個筆畫。
蛇皮鼓這一詞語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音樂傳統。蛇皮鼓常用于民間婚嫁、節慶和紀念活動中,作為樂隊的重要樂器之一。
《蛇皮鼓》在繁體字中寫作「蛇皮鼓」。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蛇皮鼓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蛇皮鼓」。
1. 他手捧蛇皮鼓,歡快地演奏着。
2. 鄉村廟會上,蛇皮鼓的聲音回蕩在山谷裡。
蛇皮、鼓皮、鼓手、鼓樂、樂器。
蛇鼓、蛇皮琴。
羊皮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