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康了的意思、康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康了的解釋

謂落第。《說郛》卷二五引 宋 範正敏 《遯齋閑覽·應舉忌落字》:“ 柳冕 秀才性多忌諱,應舉時……常語安樂為安康。忽聞榜出,急遣僕視之。須臾,僕還。 冕 即迎問曰:‘我得否乎?’僕應曰:‘秀才康了也。’”樂與“落第”之落同音,故諱言之。後因以“康了”作為落第的隱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頻居康了之中,則鬚髮之條條可丑;一落 孫山 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康了"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委婉用語,特指科舉考試落第(未考中)。它源自宋代的一個典故:據宋代範正敏《遯齋閑覽》記載,秀才柳冕應考時忌諱"落"字及其同音字,因"樂"與"落"音近,其仆人為避諱,将報榜時的"安樂"改為"康了",後遂以"康了"代指落第。

詳細釋義:

  1. 本義:指科舉考試未被錄取。
  2. 引申義:泛指考試、選拔未通過,含委婉避諱之意。
  3. 文化背景:反映古代科舉文化中對語言禁忌的重視,通過改字避諱表達對失意的含蓄表達。

權威來源參考: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文言遺存,今人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科舉制度或文學作品的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康了”是一個源自古代科舉文化的成語,主要含義為“落第”(即科舉考試未中)的隱語,其典故和用法如下:


一、詞源與典故

  1. 起源背景
    據宋代範正敏《遯齋閑覽·應舉忌落字》記載,秀才柳冕因忌諱“落”字(與“落第”相關),将日常用語中的“安樂”改為“安康”。某次科舉放榜時,他詢問仆人自己是否中舉,仆人回答:“秀才康了也。”此處以“康了”諧音“落了”,暗指落第。

  2. 諧音避諱
    古代文人因迷信忌諱“落”字,故以“康”代“樂”(樂與“落”同音),通過諧音隱晦表達落榜之意。


二、含義與用法


三、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康了”解釋為“事情解決或恢複健康”,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與現代詞彙混淆。根據古籍記載及權威詞典,“康了”應特指“落第”,而非廣義的“解決”或“康複”。


四、相關成語拓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遯齋閑覽》《聊齋志異》等古籍原文(來源:、2、5)。

别人正在浏覽...

拜内白鵲陂畜北山文廠史暢遊寵谕除廢崔美善搓手頓足呆鈍抵替方洋飯米風捲殘雲輔靥趕浪頭高庫虼蜋皮規條耗射好象鶴軒化身回帶椒馨急吼吼警探金蛇急先刻忍困踣列鼎俐落柳季鹿門謬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撁五挂四竊據青年杞夷鵲影驅捉三露守命思牢太學檀腮通領脫垂枉然畏徇勿齒相校現露枭克消日邪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