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或演習朝會禮儀時,用以表位之茅蕝。 南朝 宋 顔延之 《飨神歌》:“建表蕝,設郊宮。”
“表蕝”是由“表”和“蕝”組成的古代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禮儀或祭祀中的标志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文獻記載():
“表”在此語境中與“蕝”呼應,通常指:
綜合兩字,“表蕝”指古代禮儀中通過束茅為蕝、立木為表的方式設立的标志體系,常見于以下場景:
《國語·晉語八》中“置茅蕝,設望表”是典型用例,其中“蕝”為茅草束,“表”為木制标杆,兩者共同構建禮儀空間()。
“表蕝”是古代禮儀中的重要符號,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反映了先秦時期對儀式規範的高度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國語》《史記》等史料。
《表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祭祀時用來點燃祭品的蠟燭。它是由兩個字組成:表和蕝。
表蕝的部首分别是「言」和「艸」。其中表的部首是「言」,蕝的部首是「艸」。
表的總筆畫數是8,蕝的總筆畫數是16。
《表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中,用來點燃祭品的蠟燭。在繁體字中,表蕝的寫法分别是「表蕝」。
在古時候,表蕝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具體古代寫法沒有明确的文字記載,因此我們無法準确知曉。
1. 隨着莊嚴的儀式開始,祭司點燃了一支表蕝。
2. 在古代,祖先祭祀時常常使用表蕝來祈福。
表蕝(biǎo cuì)
表亮(biǎo liàng)
表演(biǎo yǎn)
表達(biǎo dá)
蠟燭(là zhú)
火炬(huǒ jù)
蠟照(là zhào)
熄滅(xī miè)
關燈(guān dē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