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制的櫃。《漢書·王莽傳上》:“見 莽 居攝,即作銅匱,為兩檢,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參見“ 金匱 ”。
“銅匮”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銅匮(拼音:tóng kuì)指古代用銅鑄造的櫃子,主要用于貯藏重要文件、符命文書或珍貴財寶。字面理解為“銅制的容器”,強調其材質(銅)與功能(貯藏)。
銅匮還可比喻珍貴的事物或不可外洩的秘密。例如,現代語境中或用于形容需要嚴格保護的信息或文化遺産。
銅匮既是古代實用器物,也承載着文化象征意義。其讀音為tóng kuì,注意“匮”在此不讀“guì”(與“櫃”同義時另讀)。
《銅匮》是指古代銅制的儲物容器,多用于珍藏重要物品,如文獻、字畫、寶器等。
《銅匮》的部首是金字旁,筆畫總共有15畫。
《銅匮》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呂不韋是秦始皇時期的一位重要官員,他建議秦始皇鑄造了一批銅匮,用來存放國家的重要文獻。《銅匮》成為了這種容器的通稱。
《銅匮》的繁體字為「銅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銅匮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銅匮的基本形态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容器,上部有蓋,下部有底座。
1. 他打開銅匮,取出了一本古老的書籍。
2. 這個銅匮的曆史已經有幾千年了,非常值得收藏。
銅匮研究、銅匮文化、銅匮博物館、銅匮蓋、銅匮底座。
銅壺、銅盒、銅櫃。
木樽、竹籃、陶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