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枳椇。《禮記·明堂位》“俎, 殷 以椇” 唐 孔穎達 疏:“椇枳之樹,其枝多曲橈。” 陳澔 集說:“椇者,俎之足間橫木,為曲橈之形,如椇枳之樹枝也。”參見“ 椇 ”。
“椇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ǔ zhǐ(或 jǔ zhī,不同來源注音略有差異),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植物學含義
椇枳即“枳椇”,是一種落葉喬木或灌木,屬于鼠李科植物,其果實可食用,枝條多彎曲。該名稱可能源于其枝幹形态特征。
古代禮器部件
在《禮記·明堂位》中,“椇”指商代祭祀時放置牲口的俎(禮器)的橫木,因其形似椇枳樹枝的彎曲形狀而得名。唐代孔穎達疏解中提到:“椇枳之樹,其枝多曲橈”,陳澔進一步解釋為俎足間的曲木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植物特性,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或植物學資料。
《椇枳》是由椇字和枳字組成的詞語。它是一個動詞,意指植物的樹苗迅速長大。
椇字的部首是木,并且由11個筆畫組成。
枳字的部首是木,并且由8個筆畫組成。
《椇枳》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源自于《詩經·大雅·綿》中的一句詩:“椇莢楚楚,白芷姜姜。”這句詩描繪了大樹的枝葉繁盛、蓬勃生長的景象,後來引申為形容事物迅速成長壯大的意思。
《椇枳》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橘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椇字的寫法是兩個木字疊加,下面的木字寫得稍微大一些。枳字的寫法則是在木字兩邊各加上一個點。
例句:這棵小樹一年間長得如此之大,真是椇枳之速。
組詞:椇枳之情、椇枳之功、椇枳之速。
近義詞:迅疾生長、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反義詞:緩慢生長、停滞不前、發展停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