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iographical records not included in the histories]∶指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性、補充性著作
(2) [unauthorized biography;unofficial biography]∶舊指正史以外的人物的傳記
(1).古代經學家稱廣引事語、推演本義的書為“外傳”,與專主解釋經義的“内傳”相對。如《春秋左傳》為内傳,《國語》為外傳;《詩》有《韓詩外傳》,《春秋》又有《穀梁外傳》、《公羊外傳》等。 漢 王充 《論衡·案書》:“《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復選録《國語》之辭以實。” 三國 吳 韋昭 《國語解叙》:“﹝ 左丘明 ﹞以為《國語》。其文不主於經,故號‘外傳’。”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高定 , 貞公 郢 之子也。為《易》……著外傳二十三篇。”
(2).傳記文的一種。為史書所不載的人物立傳;或于正史外另為作傳,記其遺聞逸事,都叫外傳。如《漢武外傳》、《飛燕外傳》等。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序》:“摭舊老之所説,必稽事實;約前史之類例,動求勸誡。鄉曲小辨,略而不書;與正史差異者,并存而録之,則别傳、外傳比也。”《紅樓夢》第二三回:“想畢,便走到書坊内,把那古今小説,并那 飛燕 、 合德 、 則天 、 玉環 的‘外傳’與那傳奇角本,買了許多,孝敬 寳玉 。” 姚華 《論文後編》:“人以行殊,藝由類别,亦各為傳,其附於文人名士者,雖頗似注,然亦以傳名。其數之相比,常有不同:曰列傳,言倫次也;曰彙傳,言會歸也;曰合傳,數人一傳也;曰别傳、外傳,一人數傳也;曰附傳,隸於他人也;曰託傳,假設其人,亦借以賦物也。”
“外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讀音不同而有所區别,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經學解釋的補充性著作
古代經學家将廣引事例、推演經義的著作稱為“外傳”,與專主解釋經義的“内傳”相對。例如:
正史之外的傳記
指為史書未載的人物立傳,或記錄正史人物的遺聞逸事。例如:
向外傳播
指信息、材料等被公開或散布到外界。例如:“内部文件請勿外傳”()。
文學與影視作品的衍生創作
指圍繞原作品展開的補充性故事,常見形式包括:
如需進一步探讨某類“外傳”的實例,可提供具體方向。
《外傳》指的是某部文學作品中,比主線故事發生在同一個世界但又獨立于主線之外的故事劇情。它是對主線故事的一個補充或者延展,通常由同一位作者創作。
《外傳》的漢字拆分部首為“⻖”(阝)和“言”,總共8個筆畫。
《外傳》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外”和“傳”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其中,“外”意為在外面,相對于内部而言,“傳”意為傳說或傳記。
《外傳》的繁體字為「外傳」。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外傳》在古代稱作「外傳」、「外傳」或「外佚」。
1. 《西遊記外傳:紅孩兒》是《西遊記》中的一個脍炙人口的外傳故事。
2. 這部小說是主線的衍生故事,《外傳》内容相對獨立,但與主線密切相連。
外傳可以進行組詞,如:内傳(指主線故事)、番外傳(指另外寫的故事)、魔戒外傳等。
近義詞可以是:續集、外篇、番外等。
反義詞可以是:正傳、主線、原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