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帑僇的意思、帑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帑僇的解釋

謂刑戮連及子女。《史記·夏本紀》:“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則帑僇女。” 裴駰 集解引 孔安國 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恥累之。”《史記·殷本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帑僇”為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構字本源及文獻用例切入分析。從《漢語大詞典》及《說文解字注》考據:“帑”本義指國庫貯藏的錢帛(《說文·巾部》:“帑,金币所藏也”),後衍生出“妻孥”通假義;“僇”通“戮”,含刑殺、羞辱二義(《說文·戈部》:“戮,殺也”)。二字連用見于《尚書·甘誓》“予則帑僇女”句,孔穎達疏解為“辱及子孫”的連坐刑罰,即犯罪者除自身受戮外,家屬財産亦遭籍沒。此詞體現了上古“罪人以族”的法制觀念,與《周禮·秋官》記載的“孥戮”制度形成互證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帑僇”的詞義解釋,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帑僇”讀作tǎng l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刑罰牽連子女,即因一人犯罪而使其子女也遭受刑戮或羞辱。這一用法在《史記》中多次出現,例如:

二、字形與字義拆分

  1. 帑(tǎng/nú):
    • 讀tǎng 時,指國庫或錢財(如“帑藏”“府帑”),如《後漢書》中“帑藏殷積”形容國庫充盈。
    • 讀nú 時,通“孥”,指子女或妻兒,如《史記》中“帑僇”的用法即取此義。
  2. 僇(lù):
    • 通“戮”,意為殺戮或羞辱,如《說文解字》中“僇,辱也”。

三、争議與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将“帑僇”解釋為“寶庫或財物豐富”,這可能是對“帑”單獨含義的延伸,但缺乏古籍直接例證。從權威文獻和多數來源看,“刑罰連坐子女”是更準确的釋義。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嚴酷的連坐制度,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例如:

“商鞅變法中的‘連坐法’,實為‘帑僇’之制的延續。”

建議結合《史記》原文(夏本紀/殷本紀)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白足和尚暴人杯筊币玉長劍蟾踆超拔傳喚倒休洞宮恩勤扼守鞏穴館人過稱過駒漢皓寒鄉華密豁嘴晉谒津漬寬樸廊道曆代令似亂兵馬禍馬枥名捕秘邃木蘭舟拏子拟物女孫怕不槃停偏罰品茶溥臨輕猾丘亭人中之龍熔解融煉神庭舍貧世治衰罷添力鐵絙亭閣推補枉尺威弧五席五朱閑放消遣品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