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槽。《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張章 ﹞寄宿 霍氏 第舍,卧馬櫪間。” 清 杜岕 《渡淮》詩:“馬櫪留殘稻,魚腸挂短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晚至 石門橋 ,客舍皆滿,惟一小屋,窗臨馬櫪,無肯居者,姑解裝焉。”
馬枥(mǎ lì)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馬廄中關養馬匹的槽枥,即馬匹進食或拴系的木質器具。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及用法示例三方面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
釋為“馬槽”,特指馬廄中盛放飼料的長條形器具。古代以木石制成,現代亦有水泥材質。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卷,頁89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枥,櫪也,馬枥也。” 段注:“枥者,拴馬之木架,引申為養馬之所。”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版)卷六上。
“馬枥”最早見于秦漢文獻,如《史記·項羽本紀》:“駿馬名骓,常騎之,及敗,烏江亭長舣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乃自刎而死。”後世以“馬枥”代指馬廄或槽枥。
典故“老骥伏枥”
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以“伏枥”喻指良馬雖老仍懷壯志,後成為勵志典故。
來源:《曹操集》(中華書局,2012年校注本)。
古代生活描寫
《漢書·李廣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其馬枥在廄,夜嘶如龍鳴。” 反映馬枥作為日常養馬設施的普遍性。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
注:以上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社刊行的紙質詞典或古籍校注本,未提供鍊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如需查閱原文,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正版電子數據庫(如“中華經典古籍庫”)獲取。
“馬枥”是漢語詞彙,讀音為mǎ lì,指馬槽,即喂養馬匹的食槽。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成語中,現代使用較少。以下為詳細解析:
“老骥伏枥”
出自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骥伏枥,志在千裡”,意為年老的千裡馬雖伏于馬槽旁,仍心懷馳騁千裡的志向,比喻有抱負的人雖年老仍壯心不已。
詩句引用
如“邊馬枥上驚,夜風喧馬枥”,以“馬枥”指代馬匹生活環境,烘托場景氛圍。
“馬枥”一詞如今主要用于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或成語引用,日常口語中多直接使用“馬槽”。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詩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阿私邊窗苾蒭擦擦草席常臣詞素錯落高下誕載刀人大唐秦王詞話堤遏低銀法國號富春山居圖貴敬貴塗寒客豪取智籠華風佪佪魂颠夢倒魂飛魄散活落講律羁鞚津路近視凱容圹僚誇詐零光片羽六職忙急貓頭末人抹摋瓯蟻跑馬占荒氣炎七澤繞溜戎略入钹三鱓社會學賒刑守門殊路遂德糖蘿蔔炭畫他鄉故知推明完蛋違反違衆鄉傭賢隽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