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桓滞留。《宋書·吳喜傳》:“西難既殄,便應還朝,而解故槃停,託雲扞 蜀 。實由貨易交關,事未回展。”
“槃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pán tí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事物停滞不前、沒有進展的狀态,也可形容人躊躇不前或盤桓滞留。
字詞構成
語境用法
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因某種原因無法推進,如《宋書·吳喜傳》中提到:“西難既殄,便應還朝,而解故槃停,托雲扞蜀。” 這裡指吳喜在完成任務後故意滞留不歸,借故拖延。
近義關聯
與“躊躇不前”“盤桓滞留”等詞義相近,但更側重因主觀或客觀因素導緻的停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釋義。
《槃停》(pán t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小船汀上停靠。在古代,人們使用小船來進行水上交通,當小船停靠在汀上時,就可以稱之為“槃停”。
《槃停》包含了木部(木)和另一個部首,用于形聲字,表示與船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2。
《槃停》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源自《爾雅·釋詁篇》。在這部古代字典中,它被解釋為“槃。”,意為小船停靠。後來,漢字演變為現在的《槃停》。
《槃停》的繁體字是「盤停」。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槃停》的古漢字寫法是「槃」。
1. 小船在岸邊槃停的時候,他慢慢地下了船。
2. 天色漸晚,小漁村的小船開始陸續槃停在河邊。
槃停沒有特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詞彙。
槃停的近義詞可以是“岸泊”、“汀岸”等,它們都表示小船停靠在岸邊。
槃停的反義詞可以是“航行”、“起航”等,它們表示小船離開岸邊繼續航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