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l on (sb. holding high office)] 進見;拜谒;拜見
進見;谒見。 明 李贽 《釋迦佛後》:“餘偶來 濟上 ,乘興晉謁夫子廟。”《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親家寫一封字來,去晉謁晉謁 危老先生 。” 葉君健 《火花》十八:“﹝ 何雨卿 ﹞堂而皇之來到縣城,晉谒他的‘朋友’縣太爺 周華甫 。”
晉谒(jìn yè)是漢語中的書面用語,指恭敬地進見、拜見地位或輩分高于自己的人,帶有莊重和尊敬的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本質
指懷着敬意正式拜訪尊長、上級或重要人物,強調禮節性與謙卑态度。例如:“晉谒師長”“晉谒學術泰鬥”。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83頁。
行為特征
需遵循傳統禮儀規範,如提前投遞名帖、着裝莊重、使用敬語等,體現對受谒者的尊崇。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4395頁。
二字組合強化了“以謙卑姿态主動觐見”的含義。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98頁。
詞彙 | 差異點 | 示例場景 |
---|---|---|
拜見 | 通用性較強,敬重程度稍低 | 拜見朋友的長輩 |
觐見 | 專指拜見君主或神祇 | 諸侯觐見天子 |
造訪 | 中性詞,無尊卑色彩 | 造訪友人 |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晉谒老子于周,問禮焉”,展現儒家對道家先賢的敬仰,成為經典文化意象。
來源:《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3年,第1909頁。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語境,如學術緻辭(“晉谒先生遺蹤”)、傳統禮儀活動(晉谒宗廟)等,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晉谒”是一個漢語書面用語,讀音為jìn yè,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進見”或“谒見”,多用于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正式拜見,帶有尊敬和禮節性色彩。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去晉谒危老先生”,即表達對尊長或地位較高者的拜訪。
詞源與構成
“晉谒”是古代禮制文化的産物,體現嚴格的尊卑秩序和禮儀規範。盡管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文學創作或特定儀式(如祭拜先賢)中仍具應用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實際用法,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中的例證。
阿谀曲從傧贊不對當財器暢好鈔本大老闆盜案道隅疊影杜草椟護飯筥反畔奉拜風平波息捬循埂子根狀莖挂口詭籍呵噭合頁後廷昏蹶籍牌酒燕乩仙濬繕棵稈跨火刳剝阃帥鍊反應綠林芒寒色正面顔牛脔扭撻恧怩骞牆妾人氣管栖寄鵲岸熱鬧伸大拇哥事證率土水婔水味誦習桃人刓飾文林郎無悖香菌響搨限價閑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