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偏罰的意思、偏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偏罰的解釋

指喪母。 唐 駱賓王 《靈泉頌序》:“幼丁偏罰,早喪慈親。” 唐 楊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公幼鐘偏罰,毀瘠過人。八歲讀書,至‘無母何恃’,廢書慟哭,毆血數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偏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詞法和曆史用法兩方面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偏罰”由“偏”和“罰”兩個語素構成。

    • 偏: 本義指不正、傾斜,引申為不公正、偏向一方、不普遍、側重于某方面等含義。
    • 罰: 指處罰、懲戒、使承擔罪過的後果。 因此,“偏罰”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
    • 不公正的處罰: 指處罰的實施有失公允,帶有偏向性,未能平等對待。
    • 側重于處罰: 指在治理或教化中,過分強調或側重于使用懲罰的手段。
    • 片面的處罰: 指未能周全考慮或僅對部分對象實施的處罰。
  2. 曆史語境與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偏罰”常用來批評統治或管理方法上的偏頗,尤其指在德教(道德教化)與刑罰的關系處理上失衡。它常與“德教”或“教化”相對。

    • 強調德主刑輔: 中國傳統政治倫理(尤其是儒家思想)主張治理國家應以道德教化為根本(德教),刑罰(包括罰)隻是輔助手段。如果過度依賴或濫用刑罰,忽視德教,就被認為是“偏罰”,是一種治理上的缺陷。例如,批評某位君主或官員“務德教而不務偏罰”(緻力于德教而不緻力于偏頗的刑罰)。
    • 批評執法不公: 也用于指具體的執法行為有失公正,未能做到“罰當其罪”或“一視同仁”,帶有主觀偏向或選擇性處罰。

“偏罰”主要指不公正的處罰或過分側重、依賴處罰手段(而忽視教化)。它是一個帶有批評色彩的詞彙,常用于古代語境中,指治理方法或具體執法行為在公正性或手段選擇上的偏頗。在現代漢語中,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但核心離不開“偏”(不公、側重)與“罰”(懲戒)的結合。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偏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來源分析:

一、主要含義:指喪母

根據多個來源(、、、),“偏罰”指父母中失去母親,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用法。例如:

二、其他解釋:不公正的懲罰

()提出“偏罰”意為“偏袒一方并施加不公正懲罰”,強調處理問題時的偏私行為。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現代誤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三、使用建議

  1. 古籍或文史場景:優先采用“喪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2. 現代語境:若涉及公平性問題,需謹慎使用“偏罰”一詞,建議替換為“偏袒”“不公”等更通用的表達。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岸異鳌天百家鎖牓表牓挂頒衣波勢才谞巢光扯旗放炮除籍杵糠大本頭當甯躲風飛繮逢會豐積高狩輵轇姑瑤後起之秀绛膜賤子客刺磕喳跨鞍枯髅括訪理念路蒲馬子甯親牛骥共牢叛亂烹滅披紅窮山惡水柔枝嫩葉神神沈抑失合手令順風使帆順浪四邊浄送去迎來讨擊騰豺騰超通鑒退智惟正之供吳娘五韪小疵斜睇灺淚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