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長劍的意思、長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長劍的解釋

(1).鋒刃較長的劍。《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後漢書·宦者傳序》:“高冠長劍,紆朱懷金者,布滿宮闈。” 元 虞集 《蘇武慢·和馮尊師》詞:“老矣 浮丘 ,賦詩明月,千仞碧天長劍。”

(2).比喻懷才不遇。用 馮谖 彈铗故事。 唐 高適 《自薊北歸》詩:“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唐 李白 《聞丹丘子于城北營石門幽居》詩:“長劍復歸來,相逢 洛陽 陌。”參見“ 彈2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長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一、形制定義 指刃部長度超過60厘米的直柄雙刃冷兵器,《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形制特征為"直身尖鋒,雙刃修長",與短劍形成長度和功能的區分(參考: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卷)。

二、曆史演變 周代青銅長劍已用于車戰,《考工記》載"劍長倍其身",戰國時期鐵質長劍成為主流作戰武器。據《中國兵器史稿》考證,漢代環首鐵劍長度普遍達110-140厘米(參考:三聯書店《中國兵器史稿》)。

三、文化象征

  1. 君子品德:《說文解字》釋"劍"為"人所帶兵",儒家将其引申為"正直"的象征,《禮記》有"劍所以衛德"之說
  2. 權力标識:唐代《衛公兵法》規定三品以上官員佩劍規格,宋代《武經總要》詳載不同品級劍飾差異

四、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多承載豪情壯志,李白《臨江王節士歌》"安得倚天劍"喻遠大抱負,杜甫《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抒寫壯志未酬(參考:中華書局《全唐詩》校注本)。

該詞條釋義融合語言學、曆史學、文學多重維度,完整呈現詞語在漢語體系中的曆時發展與文化承載。

網絡擴展解釋

“長劍”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豐富的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字面含義
    指劍身較長的冷兵器,通常為雙刃直劍,長度在70-120厘米之間,重量約1-2.4公斤。其特點包括機動性高、適合劈砍與刺擊,且隨着冶煉技術進步逐漸發展成型。

  2. 廣義與狹義分類

    • 廣義:泛指武裝劍(Arming Sword),如歐洲中世紀單手持握的直刃劍,長度約三至四尺(約90-120厘米),常與盾牌配合使用。
    • 狹義:特指14世紀歐洲出現的雙手長劍(Longsword),劍柄較長可雙手握持,用于對抗闆甲,并衍生出“半劍術”等特殊戰術。

二、曆史發展

  1. 歐洲長劍的演變

    • 起源自羅馬帝國後期的Spatha劍,受凱爾特青銅劍影響,後由日耳曼人改良。
    • 中世紀後期(14-15世紀)因闆甲普及,雙手長劍成為主流,劍身更細長以刺入盔甲縫隙,并發展出兼顧單手與雙手使用的靈活設計。
  2. 中國長劍的特色

    •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吳鈎劍”,秦漢時期達到工藝巅峰,劍身直而堅韌,用于近戰與象征将領權威。
    • 唐宋時期裝飾工藝提升,兼具實戰與禮儀功能,如鎮國寶劍等。

三、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1. 軍事與身份象征
    歐洲騎士視長劍為榮譽象征,中國則将其與“俠義精神”結合,如韓信蛇矛等典故。

  2. 文學中的隱喻
    唐代詩詞常以“長劍”比喻懷才不遇,如高適《自薊北歸》中“長劍獨歸來”,借用馮谖彈铗典故表達失意之情。


四、相關技術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地區或時期的長劍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萌娘百科、漢典、今日頭條等)。

别人正在浏覽...

邦表奔濑飙飙逼天不護細行蟬兒長安道躊躇不前初戀叢塗待價打牙牌調辭刁鑽古怪燔尞風淫分力富在知足膏鮮苟且光天化日洪業花梢诙言火彈角皮擊打鏡燭酒賊具數梁愁隋恨良選離思魯班尺面向對象的語言蜜戀醲醇暖鍋磐萦輕翾三不時三連冠散生齋時曲雙飲陶緼謄寫版提破鳀譯通幽動微讬性吐言外婦枉口滃勃文烈妩媚限田閑舋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