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錢币名。榆莢錢的一種。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古錢》:“榆莢,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字為二也。”
“五朱”是古代錢币“五铢”的别稱,始鑄于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18年),因錢面鑄有“五铢”二字而得名。從字義分析,“五”為數目字,代表重量單位;“朱”通“铢”,是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約合0.65克),兩者組合後特指這種錢币的重量标準。
該錢币形制為圓形方孔,外廓平潤,篆書銘文工整,直徑約2.5厘米,實際重量在西漢時期嚴格保持4克左右。作為中國曆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币,五铢錢自漢至隋朝持續鑄造700餘年,其“外圓内方”的形制被後世稱為“孔方兄”,深刻影響了東亞貨币體系的發展。
在文化衍生層面,“五铢”錢文曾被南朝詩人王融引用為“漢鑄銅山五朱字”,其出土實物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等機構,是研究古代經濟制度的重要物證。
“五朱”是古代錢币名稱,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五朱是榆莢錢的一種,屬于中國古錢币體系。其名稱來源于錢面文字“五朱”,可能由“銖”(铢)字拆分而來。榆莢錢因形似榆樹果實而得名,特點是輕薄小孔。
曆史背景
東晉元帝太興年間(318-321年),吳興人沈充曾鑄造大孔小錢,面文為“五朱”,俗稱“沈郎五铢”或“沈郎錢”。這類錢币直徑約2厘米,重1.5克左右,銅色發白,部分存在傳形(文字反向)現象。
文字特征
錢文“五朱”被認為是“五铢”的簡化或拆分形式。金代學者元好問在《續夷堅志》中記載:“榆莢,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字為二也。”
考古發現
東漢墓中曾出土少量“五朱”銅錢及陶錢,但需注意與西漢“小五铢”區分,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錢币形制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續夷堅志》等文獻或考古資料。
白昌碧露補陁落迦不忘溝壑遲疑不決愁脈脈垂情醇備除治鵝鴨之争膹郁敢悍公規密谏谷音罕有黃蠟蠟華素劃線穢匿疆畔焦了尾巴梢子教壇盡家虧污兩夏鐐盎廪俸領講陵曳龍郎蛋女庬澒貿售美食家密談籤堤敲矢凄單三號善刀上忙上荨社會教育谥冊試黜失舊霜鬓束椽為柱田臯田舍郎渟洿剔騰同居推立外埠外廚磑磨吳燕相會想要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