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螳螂的意思、螳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螳螂的解釋

[mantis] 螳螂屬或者有關屬(螳螂總科)的昆蟲,具有長的前胸,取食其它昆蟲,用前肢抱握好像念經但是對人類無害

詳細解釋

亦作“螗螂”。即螳蜋。 明 徐渭 《代雲南策問》之一:“此猶可委曰 跖 犬不忘吠 堯 ,螗螂盲蟲不知有車轍耳。” 艾青 《憐憫的歌》:“他的頭發鬈曲,皮膚黧黑,身體瘦削像一隻螳螂。”參見“ 螳蜋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螳螂是一種昆蟲,屬于螳螂目(Mantodea),其名稱來源于其獨特的外形和捕食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形态特征

  1. 外形:螳螂體長,頭部呈三角形,複眼發達,前胸細長如頸,前肢特化為鐮刀狀,帶有棘刺,便于捕捉獵物。
  2. 體色:多為綠色或土黃色,與環境形成保護色,部分種類呈現紅棕色或棕色。
  3. 翅膀:有兩對翅,前翅革質,後翅膜質,部分種類飛行能力較弱。

二、分類與分布

三、生态作用

螳螂是農業益蟲,捕食蚜蟲、飛蛾等害蟲,對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四、文化象征

五、其他名稱

俗稱“刀螂”,古文獻中亦寫作“螗螂”或“螳蜋”。

如需更完整的物種分類或行為研究,可參考生物學專業文獻或相關生态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螳螂

螳螂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名詞,形容動物。它的拆分部首是蟲和良,總共有15畫。

螳螂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詞典中。在古時候,螳螂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繁體字是 螳螂,形态更加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中,螳螂的寫法不太一樣。在《康熙字典》中,螳螂被寫作螣螂,其中的一個字形寫作螣,表現了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

以下是一些關于螳螂的例句:

1. 這隻螳螂在花叢中獵食。

2. 螳螂雖小,卻十分勇猛。

除了螳螂,還有一些以“蟲”為部首的其他詞語:

1. 蟲咬:昨晚我被蚊子蟲咬了一整夜,睡得不好。

2. 蟲豸:農田中出現蟲豸,對莊稼造成很大的威脅。

與螳螂相近義的詞語有:

1. 螳臂擋車:比喻做事力量太小,不自量力。

2. 螳螂捕蟬:比喻别人做事時自己趁機而為。

螳螂的反義詞是:

1. 螳臂當車:比喻強硬的抵抗或擋不住敵人。

2. 無能為力:意為無法做到或無法産生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