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如來所制戒律之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後亦泛指戒律。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戒壇》:“ 漢 魏 之僧,雖剃染而戒法未備,唯受三歸。”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時則有 路德 者起于 德 ,謂宗教根元,在乎信仰,制度戒法,悉其榮華,力擊舊教而仆之。”
“戒法”是佛教術語,指佛陀為信徒制定的戒律規範體系,其核心作用是引導修行者防非止惡、修善積德。根據權威資料,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戒法是佛陀根據不同修行階段和身份制定的行為準則,包含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不同層次。例如:
戒法體系包含四大要素(參考《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
戒法不僅是行為規範,更是解脫之道的根基。通過持戒可約束身口意三業,逐步達到清淨無染的修行目标。如《四分律》強調:“戒法通出離之道”,說明持戒與解脫的直接關聯。
漢魏時期佛教初傳,戒法尚未完備,僧人僅受三皈依,後隨經典翻譯逐步完善(如宋代文獻提及戒壇制度演變)。
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經典釋義與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戒條或修行方法,可查閱《四分律》等律藏典籍。
戒法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指代宗教或道德上的規定或準則。它源自佛教的概念,是指修行者為了解脫苦難和追求内心平靜而遵守的一系列戒律和修行法則。
戒法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言,其中手代表手部,言代表講說。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戒法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佛教典籍,後來逐漸被引申使用到道德和宗教上。在繁體字中,戒法的寫法為「戒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戒法通常使用「戒法」的寫法來表示。古人常用毛筆在紙上書寫,因此字形會有一些區别,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不變。
1. 佛教強調修行者必須遵守戒法,包括不殺生、不偷盜等。
2. 道德約束和規範是社會中各個行業必須遵循的戒法。
- 持戒:遵守戒律的意思,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環節。
- 違戒:違反戒律或規定,違背法律和道德規範。
- 戒律:宗教或道德準則,為修行者規定的行為規範。
近義詞:規矩、準則、條例
反義詞:寬容、放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