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裡巷和墓道的門前。古代旌表人物,常在這兩處建坊題字。 唐 陳子昂 《複仇議狀》:“然後旌其閭墓,嘉其徽烈。”
“闾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闾墓”指裡巷(居民聚居地)和墓道的門前,是古代旌表(表彰)傑出人物的場所。官府通常在這兩處建立牌坊或碑刻,題寫文字以彰顯其功德。例如唐代陳子昂在《複仇議狀》中提及“旌其閭墓”,即通過這種方式嘉獎忠烈之士。
字義分解
旌表制度
古代朝廷或地方官府通過立碑、建坊等形式表彰忠孝節義之士,其選址多在人群聚集的“闾”和象征家族根基的“墓”,以擴大影響力。
部分現代詞典(如、3)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對先人墓地的敬仰與懷念”。這一說法雖存在,但傳統文獻及權威考據(如、4、6)更側重其作為具體地點的含義,建議以曆史用法為主。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例如描述古代社會對忠孝人物的紀念方式。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複仇議狀》原文或古代禮制相關典籍。
《闾墓》一詞指的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根據傳說,闾墓是專門用來安葬貴族的墓地,被視為一種高貴、莊重的墓葬形式。
《闾墓》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闾”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門”和“廣”,總共有9畫;“墓”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目”,總共有14畫。
據史書記載,闾墓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該書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所寫,共有30卷。在《李斯列傳》中,有關闾墓的記載表明它是一種古代貴族墓葬形式。而《闾墓》一詞的繁體字為「閭墓」。
在古代,闾墓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研究,墓葬在古代通常以「冢」字表示,而闾墓則是古代貴族的特殊墓葬形式,其寫法可能會加上貴族或地位的部首,以強調其特殊性。
1. 這座闾墓是明代皇室的陵墓,非常莊嚴和莊重。
2. 他們一家人的墓地都是闾墓,代代相傳。
組詞:闾縣、墓志銘、墓碑、貴族、陵墓
近義詞:古墓、貴族墓、陵寝、陵園
反義詞:普通墓、民衆墓、平民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