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蠻貉 ”。亦作“ 蠻貃 ”。古代稱南方和北方落後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後部族。《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求蠻貉之物以眩中國,徙 卭 筰 之貨緻之東海。”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威聲振蠻貊,惠化鐘 華陽 。”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包順》:“按 包公 在當日已名動蠻貊如此。”原注:“指 西羌 于龍 呵 歸 漢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羅正緯 《灤州革命紀實初稿》:“蠻貃無知,沒我恩德,虜運将絶,腥羶穢朝。”
“蠻貊”是古代漢語中對四方未開化民族的統稱,具體釋義如下:
“蠻貊”合指古代中國南方與北方的落後部族,其中“蠻”代指南方民族,“貊”代指東北方民族。後引申為對四方未開化民族的泛稱,帶有文化差異的視角。
蠻(mán)
貊(mò)
該詞隱含古代中原文明對周邊民族的“華夷之辨”觀念,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現代語境中需注意文化敏感性。
《蠻貊》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既可以指代某種野蠻或粗魯的人,也可以指代古代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
《蠻貊》的部首是虍,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蠻貊》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文獻。在古代,漢族和蠻族之間存在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所以漢族人對于蠻族人就稱之為蠻貊。
《蠻貊》的繁體字為「蠻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蠻貊》這個詞的古代字寫為「蠻」和「貊」。
1. 他的舉止粗魯無禮,真是個蠻貊。
2. 古代的蠻貊部落非常勇猛。
蠻族、蠻夷、蠻荒、蠻力、蠻橫。
野蠻、粗野、魯莽、粗鄙。
文明、有教養、溫文爾雅、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