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的意思、太皇太後的詳細解釋
太皇太後的解釋
皇帝的祖母。《漢書·外戚傳序》:“ 漢 興,因 秦 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後攝政,起公為門下侍郎,遷正議大夫,遂稱左僕射。”《元史·世祖紀》:“ 宋 主祖母太皇太後亦奉表及牋。”
詞語分解
- 太皇的解釋 .見“ 大皇 ”。.即太上皇。 唐 韓愈 《永貞行》:“君不見太皇亮陰未出令,小人乘時偷國柄。” 宋 錢愐 《錢氏私志》:“又奏啟聖親見之事,乞賜召見,上雲:待共太皇商量。” 宋 蔡絛 《鐵圍山
- 太後的解釋 帝王的母親趙太後新用事。;; 諸葛亮《出師表》 此指趙孝成王之母太後禦玺詳細解釋帝王之母稱太後。如《戰國策·秦策二》的 秦 宣太後 ,為 昭襄王 之母;《趙策四》的 趙太後 ,為 孝成王 之母,
專業解析
太皇太後是中國古代宮廷制度中的特定尊號,專指在位皇帝的祖母(即先帝的母親),是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尊稱。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制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身份界定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太皇太後”為皇帝祖母的尊號,始于秦漢,沿襲至清代。《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明确其地位:“太皇太後居内宮之極尊,禮制上高于皇太後”。其核心身份特征包括:
- 血緣關系:皇帝嫡親祖母;
- 尊號等級:前綴“太”字表示輩分最高(“太”古義通“大”,表至高);
- 禮法地位:在宮廷禮制中享有最高尊崇。
二、“太”字的尊貴象征
“太”在古漢語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引申義。《說文解字》釋“太”為“大之極也”,用于尊稱時體現等級至高點。故“太皇太後”的構詞邏輯為:
- 太皇:高于“皇帝”的尊稱(皇帝之父稱“太上皇”);
- 太後:皇帝之母;
二者疊加形成對皇帝祖母的頂級尊號,凸顯其超越皇權直系長輩的身份。
三、曆史制度中的權責與影響
太皇太後在曆代王朝中常擁有特殊政治地位:
- 垂簾聽政權:如西漢呂後(惠帝祖母)、清代孝莊文皇後(順治帝祖母)均以該身份攝政;
- 禮法象征:《宋史·禮志》載其冊封儀制“亞于天地祭祀,高于宗廟之禮”;
- 尊號延續性:新帝即位後,若祖母在世必尊為太皇太後,體現“孝治天下”的儒家倫理。
四、著名曆史人物例證
孝莊文皇後(1613–1688)
清太宗皇太極妃嫔,順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康熙即位後尊其為太皇太後,輔佐幼帝平定三藩之亂,成為清代最具影響力的太皇太後。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卷3,頁1121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頁1462
-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頁215
- 《清史稿·後妃列傳》(中華書局,1977)卷214
- 《宋史·禮志》(中華書局,1985)卷112
- 《清代宮廷史》(遼甯教育出版社,1993)頁89-93
網絡擴展解釋
“太皇太後”是中國古代皇室對皇帝祖母的尊稱,具體釋義如下:
1. 核心定義
指皇帝的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或生祖母)。在皇帝退位或去世後,其母(原皇太後)若仍在世,則晉為太皇太後。
2. 曆史制度
- 起源于漢朝,沿用至清代。《漢書》記載“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
- 部分朝代曾出現“帝太太後”“皇太太後”等變體稱謂。
3. 使用場景
- 主要用于古代宮廷體制,如宋哲宗時期太皇太後高氏曾攝政(蘇轼《司馬溫公神道碑》提及);
-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偶見于曆史文獻或對高齡女性的尊稱。
4. 與其他稱謂區别
- 太後:皇帝的母親;
- 皇後:皇帝的妻子;
- 太皇太後:比太後高一輩分,屬祖母輩。
若有興趣了解更多曆史案例(如漢代窦太皇太後、清代孝莊太皇太後等),的擴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安紮秉文不了了之慚胲巢幕趁熱遲誤貂侍洞連冬扇夏爐堕驢耳報防衛飛撚匪營脯掾改革開放宮館鬼伥黑窣窣紅紅火火候選人诙調回慝禍谪艱子徼妙挾贊街頭巷尾競朗唧哝九龍壁疽囊曠位钌铞兒靈墟吝啬鬼明辯蹑凍佩玖彭澤米傾杯樂傾注阕勾仁賢山高水險審量身外之物師旅收發室水手號子水套庶妾燧銅鏡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抟心揖志下海詳潤賢藴習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