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的意思、太皇太后的详细解释
太皇太后的解释
皇帝的祖母。《汉书·外戚传序》:“ 汉 兴,因 秦 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称左僕射。”《元史·世祖纪》:“ 宋 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牋。”
词语分解
- 太皇的解释 .见“ 大皇 ”。.即太上皇。 唐 韩愈 《永贞行》:“君不见太皇亮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又奏啟圣亲见之事,乞赐召见,上云:待共太皇商量。” 宋 蔡絛 《铁围山
- 太后的解释 帝王的母亲赵太后新用事。;; 诸葛亮《出师表》 此指赵孝成王之母太后御玺详细解释帝王之母称太后。如《战国策·秦策二》的 秦 宣太后 ,为 昭襄王 之母;《赵策四》的 赵太后 ,为 孝成王 之母,
专业解析
太皇太后是中国古代宫廷制度中的特定尊号,专指在位皇帝的祖母(即先帝的母亲),是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尊称。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制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身份界定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太皇太后”为皇帝祖母的尊号,始于秦汉,沿袭至清代。《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明确其地位:“太皇太后居内宫之极尊,礼制上高于皇太后”。其核心身份特征包括:
- 血缘关系:皇帝嫡亲祖母;
- 尊号等级:前缀“太”字表示辈分最高(“太”古义通“大”,表至高);
- 礼法地位:在宫廷礼制中享有最高尊崇。
二、“太”字的尊贵象征
“太”在古汉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引申义。《说文解字》释“太”为“大之极也”,用于尊称时体现等级至高点。故“太皇太后”的构词逻辑为:
- 太皇:高于“皇帝”的尊称(皇帝之父称“太上皇”);
- 太后:皇帝之母;
二者叠加形成对皇帝祖母的顶级尊号,凸显其超越皇权直系长辈的身份。
三、历史制度中的权责与影响
太皇太后在历代王朝中常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 垂帘听政权:如西汉吕后(惠帝祖母)、清代孝庄文皇后(顺治帝祖母)均以该身份摄政;
- 礼法象征:《宋史·礼志》载其册封仪制“亚于天地祭祀,高于宗庙之礼”;
- 尊号延续性:新帝即位后,若祖母在世必尊为太皇太后,体现“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
四、著名历史人物例证
孝庄文皇后(1613–1688)
清太宗皇太极妃嫔,顺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康熙即位后尊其为太皇太后,辅佐幼帝平定三藩之乱,成为清代最具影响力的太皇太后。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卷3,页1121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页1462
-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页215
- 《清史稿·后妃列传》(中华书局,1977)卷214
- 《宋史·礼志》(中华书局,1985)卷112
- 《清代宫廷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页89-93
网络扩展解释
“太皇太后”是中国古代皇室对皇帝祖母的尊称,具体释义如下:
1. 核心定义
指皇帝的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或生祖母)。在皇帝退位或去世后,其母(原皇太后)若仍在世,则晋为太皇太后。
2. 历史制度
- 起源于汉朝,沿用至清代。《汉书》记载“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
- 部分朝代曾出现“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等变体称谓。
3. 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古代宫廷体制,如宋哲宗时期太皇太后高氏曾摄政(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提及);
-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偶见于历史文献或对高龄女性的尊称。
4. 与其他称谓区别
- 太后:皇帝的母亲;
- 皇后:皇帝的妻子;
- 太皇太后:比太后高一辈分,属祖母辈。
若有兴趣了解更多历史案例(如汉代窦太皇太后、清代孝庄太皇太后等),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八纲贲豚闭门酣歌拨置惭恻草率将事禅床城市贫民宸怀当路君电池跕跕嚲鞚二大流枋子封锁沟凤烛火炉疆直骄竪交委解弁节调金莲宝相金鳷馂余六问三推龙章禄爵蛮徼木人石心孽风平移前覆后戒前因棨戟遥临情事清铄丘螾榷率认觅日久歳长荣峻三魂七魄赏高罚下山桐子邵伯讼棠神府社人势威傥然天险庭户同俦脱藁乌鰂墨相戹小蓬莱小项歇后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