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瘡植根處。喻群惡聚集之所。《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於是收 爽 、 羲 、 訓 、 晏 、 颺 、 謐 、 軌 、 勝 、 範 、 當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丁謐 ﹞雖與 何晏 、 鄧颺 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勢屈於 爽 。 爽 亦敬之,言無不從。故于時謗書,謂‘臺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當,一狗憑 默 作疽囊’。三狗,謂 何 、 鄧 、 丁 也。 默 者, 爽 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 謐 尤甚也。” 宋 範成大 《館娃宮賦》:“暗養虎之後患,縱處女使兔脫。迨嘗膽之謀成,駭疽囊之潰裂。” 宋 陸遊 《秋雨歎》詩:“高皇一言感天地,盜賊千羣掃無迹。疽囊雖慘固可醫,誰為聖代施鍼石。”
“疽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比喻義兩方面解析:
字面義
比喻義
常用于暗喻惡勢力或不良現象的聚集地。例如《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注引《魏略》中,用“疽囊”形容權臣結黨營私的腐敗集團。
“疽囊”兼具醫學與文學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疽囊是一個名詞,指的是痿病潰爛的袋狀物。通常用來描述人體或動物的生瘡、潰爛等狀态。
疽囊的拆分部首為疒(疔字旁)和囗(囊字旁),整個字共有11個筆畫。
《說文解字》中将疽囊解釋為“膿所聚”,說明了該詞來源于古人對瘡瘍的稱呼。
繁體字 “疽囊” 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疽囊的古代寫法可以是“䘏囔”或“䖵嚢”,由于在不同時期出現,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的手腳上長滿了疽囊,使得他非常痛苦。
2. 這隻狗生了很多疽囊,需要及時治療。
1. 疽病:指瘡瘍、潰爛等病症。
2. 囊腫:指囊狀的腫塊,常見于人體内部器官。
3. 皮疹:指肌膚上出現的紅斑、水疱等皮膚病變。
近義詞:潰瘍、癰、瘡瘍。
反義詞:康健、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