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銅凹面鏡。古代用以聚集日光而取火。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燧銅鏡》:“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與艾承之,則火出矣。”
“燧銅鏡”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燧銅鏡是青銅材質的凹面鏡,主要用于古代取火工具。其原理是通過凹面鏡的聚光特性,将日光聚焦于易燃物(如艾草)上引燃。據五代馬缟《中華古今注》記載,其形制類似普通銅鏡,但“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是古人掌握火源的重要發明。
取火工具起源
傳說與燧人氏相關,古人認為燧人氏發明燧石取火,其後代改進技術,用青銅凹面鏡(即燧銅鏡)替代燧石,稱為“陽燧”或“金燧”。明代《本草綱目》明确記載其使用方法:“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
比喻意義的争議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燧銅鏡”被引申為形容“容貌或品德出衆”,但這種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對詞語的文學化解讀。而權威典籍如漢典、百科類資料均未收錄此引申義,需注意語境差異。
銅鏡起源存在多種學說,其中“陽燧起源說”認為銅鏡由取火工具演變而來。學者嶽慎禮指出,凹面陽燧的抛光技術可能啟發了平面銅鏡的制造。這一觀點将燧銅鏡與日常生活器物的發展聯繫起來,反映了古代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燧銅鏡的核心含義是青銅凹面取火鏡,屬于古代科技産物;其比喻義(形容人出色)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采用實物定義。
《燧銅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聰明才智過人的人。
《燧銅鏡》的部首是火(huǒ),拆分成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燧銅鏡》出自《詩經·大雅·燧人氏》:“燧彼石之石,有石有石,亦有伊阜,亦有不與。”繁體字為《燧銅鏡》。
在古代漢字中,《燧銅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可能寫作《燧銅鏡》。
他的智慧就像《燧銅鏡》一樣,照亮了周圍的每一個人。
組詞:燧石、銅鏡。
近義詞:聰明、智慧。
反義詞:愚笨、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