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革開放的意思、改革開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革開放的解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基本國策之一,特指自1978年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啟動的對内改革與對外開放相結合的重大曆史性決策。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改革”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強調對原有體制的調整與完善;“開放”則指“解除封鎖、禁令、限制等”,尤指打開國門、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從政策内涵看,“改革開放”包含兩大核心維度:

  1. 對内改革:即破除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涵蓋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特區試驗等,旨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來源:《中國共産黨簡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
  2. 對外開放: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擴大國際貿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舉措,推動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實現技術、資本與人才的國際流動(來源: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1978年)。

該政策被公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轉折點,顯著提升了綜合國力與人民生活水平。其核心目标可概括為“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來源:《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進一步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必須長期堅持并深化拓展。

網絡擴展解釋

改革開放是自1978年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施的國家戰略,包含“對内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大核心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調整生産關系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其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主要内容

  1. 對内改革

    • 農村改革: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大包幹”),打破集體生産模式,賦予農民經營自主權。
    • 城市改革:逐步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推動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 政治體制: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社會穩定。
  2. 對外開放

    • 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如深圳)、開放沿海城市、加入世貿組織等舉措,吸引外資和技術,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 開放不僅是政策,更倒逼國内改革,形成“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的格局。

三、目标與意義

四、曆史定位

改革開放被定義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國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政策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政策或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百科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本息并線駁腳長彴誠懷馳趨串訪垂翅疵毀蜑娘打硪電威凋胡提防董狐筆兜肚镦寬而今而後兒童福利院鹗心鹂舌翻讨菲儀封禅樹黻班趕禮花兒夥食家破身亡技工精料絶情款議嫪戀莽蒼蒼廟祏奶媽腦後賬撚枝叛匪譜列前代籤爪全職冉耕之疾染藍涅皂阮途深峭死忌肆刑阗阗剔挑枉直刓缺甕間吏部物則鮮禽賢助徙邊卸頂械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