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仁且賢。《韓非子·難言》:“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史記·宋微子世家》:“ 微子 故能仁賢,乃代 武庚 。”《晉書·向雄傳》:“殿下讎枯骨而捐之中野,為将來仁賢之資,不亦惜乎!”
(2).仁人與賢人。《孟子·盡心下》:“不信仁賢,則國空虛。”《漢書·孔光傳》:“毀譖仁賢,誣愬大臣。”
“仁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即仁且賢
指一個人兼具仁愛品德與賢能才幹。其中:
仁人與賢人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能的人()。
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韓非子·難言》:“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意為這些人兼具仁德與賢能()。《孟子·盡心下》也提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強調仁賢之士對國家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
多用于贊揚德才兼備之人,例如描述曆史人物(如《史記》中的微子)或表達對傑出人才的推崇。也可用于自謙或表達對他人的期許()。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常用于文學、曆史研究或正式場合,強調對傳統美德的傳承,例如:“企業選拔人才應重仁賢,而非僅看資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韓非子》《孟子》等文獻。
《仁賢》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一個人具備仁愛和智慧的品質。其中,“仁”指的是仁愛、善良,而“賢”表示智慧、聰明。
《仁賢》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它由兩個筆畫組成。
《仁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注重人倫道德和個人修養。仁賢被視為一個人所應具備的美德,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
《仁賢》是《仁賢》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仁賢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仁字的寫法沒有上部的“二”字,而賢字的寫法也有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别。
1. 他被認為是個仁賢之輩,因為他總是關心他人的需要并給予智慧的幫助。
2. 古代聖賢被視為仁賢的典範,他們的行為和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1. 仁義:指具有仁愛和正義的品質。
2. 仁心:表示關心他人和懷有善意的心。
3. 賢良:表示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1. 仁愛:善良、慈愛的意思。
2. 賢明:表示聰明、智慧。
1. 忍賤:表示忍辱負重、甘居下位的品質。
2. 無德:表示沒有品德、素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