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縮退卻。 宋 葉適 《福建運使趙公墓志銘》:“ 潘 悍僕數百,挺刃自衛,公開示禍福,皆縮卻聽命,遂縛 三虎 ,正其罪。”
“縮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因害怕或畏縮而退縮、退避,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膽怯、不敢直面。
如需更多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7中的原文分析。
《縮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縮小、減少、退卻。這個詞常用于形容物體、數量、規模等的縮小或減少;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心志或勇氣的退卻。
《縮卻》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糸”和“去”。其中,“糸”是指絲繩,是表示纏繞、紡織的意義,而“去”是表示走、離開的意義。
按照筆畫的統計,《縮卻》這個詞總共有11個筆畫。
《縮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說文解字》。它的繁體字是「縮卻」,字形上稍有不同,但仍保留了原有的意義。
在古代,字形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人們将《縮卻》這個詞的字形書寫為「續退」(續退)。
1. 他海外旅行後的照片比之前的要縮卻很多,好像經曆了很多冒險故事。
2. 戰争勝利後,敵人迅速縮卻,不敢再對我們發動攻擊。
1. 縮小:減小、壓縮。
2. 縮水:減少水分、蒸發。
3. 縮影:縮小的形象、寓意。
1. 減少:削減、減去。
2. 縮減:壓縮、削減。
3. 退縮:畏縮、膽怯。
1. 擴大:增加、擴展。
2. 擴張:膨脹、擴展。
3. 前進:進步、向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