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large number of heroes] 舊時稱在時局混亂中稱王稱霸的一些人
群雄割據
舊時多指據地稱雄的豪強;今指英雄人物。《後漢書·樊準傳》:“羣雄崩擾,旌旗亂野。”《三國志·吳志·陸遜傳》:“羣雄虎争,英豪踴躍。” 楊度 《湖南少年歌》:“羣雄此日争追鹿,大地何年起卧龍。” 朱6*德 《贈友人》詩:“北 華 收復賴羣雄,猛士如雲唱《大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群雄漢語 快速查詢。
“群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指在混亂時局中割據一方、稱霸稱王的勢力或個人,舊時常用于形容豪強争霸的局面(如三國時期)。現代也泛指各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或競争主體。
曆史語境
源自《後漢書·樊準傳》“羣雄崩擾,旌旗亂野”,後多見于描述分裂時期的争鬥,如《三國志》中“群雄虎争,英豪踴躍”。
現代延伸
當代用法不限于軍事領域,可指商業、體育等競争場景中的多方角逐,例如“互聯網行業群雄并起”。
近義關聯
常與“割據”“紛争”等詞搭配,形成“群雄割據”“群雄紛争”等成語,突出多方勢力競争的動态。
文化意象
朱德詩句“北華收複賴群雄”,體現該詞在文學中承載的英雄主義色彩,既有曆史厚重感,也含集體力量之意。
《群雄》常用來形容聚集在一起的英勇、有才幹的人,具有強大的力量和影響力。
《群雄》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羊」和「隹」。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群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中,形容戰國時期各國的諸侯聚集一起的形勢。
《群雄》的繁體字為「群雄」。
在古代,「群雄」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群」在古代寫作「⺶」,而「雄」的上部分寫作「隹」,下部分寫作「男」。
他們憑借着無與倫比的才華和強大的實力,成為了群雄中的領袖。
- 群雄逐鹿:形容多個英雄人物互相競争,力争取得最終的勝利。
- 群雄争霸:形容多個勢力争相争奪權力和地位。
- 英勇的人物
- 傑出的領袖
- 虛弱的人物
- 平凡的群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