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役”。羁旅行役。 晉 陶潛 《雜詩》之九:“遙遙從羇役,一心處兩端。”
“羁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讀音:jī yì(現代漢語中“役”通常讀yì,部分資料标注為jī yè,可能存在誤讀)
構成:由“羁”(束縛)和“役”(勞役)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受束縛的勞役”。
現代引申義:形容人受困于某種約束或環境,無法自由行動或發展。常用于描述工作、生活中的限制狀态,例如職場中因制度或人際關系導緻才能無法施展的情況。
原義:指“羁旅行役”,即長期漂泊在外從事公務或勞役。這一用法在晉代陶淵明的《雜詩》之九中體現:“遙遙從羇役,一心處兩端”,表達了奔波勞碌與思鄉的矛盾心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陶淵明《雜詩》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
《羁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部首組成的是“⺾”和“彳”,筆畫總數為13。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最初用于描述奴隸或犯罪者被束縛牽引的狀态。它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其中“⺾”是由韋字旁演變而來,表示皮革,而“彳”表示行走。
在繁體字中,“羁役”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拆分部首,隻是形狀稍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羁役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被寫成“⺧”,而“彳”則被寫成“⻌”。這種古代寫法表達了相似的意思,即受到約束和控制。
以下是《羁役》的例句:
1. 他生活在嚴苛的羁役之下。
2. 這個家族一直被曆史的羁役所束縛。
3. 她的行動受到了社會道德的羁役。
與“羁役”相關的組詞有:
1. 羁絆:指束縛、限制或約束。
2. 役使:指強迫或命令某人做某事。
3. 束縛:指使某人受到限制或束縛。
與“羁役”意義相似的近義詞有:
1. 束縛:指受到限制或束縛。
2. 羁絆:指某種外力導緻受到限制或束縛。
與“羁役”意義相反的反義詞有:
1. 自由:指不受限制或束縛。
2. 釋放:指解除束縛或限制。
總結來說,“羁役”表示一種受限制或束縛的狀态,它有着古老的起源和對古代社會的反映。這個詞語在今天的使用中,通常含有負面的含義,描述一種不自由和受約束的境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