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屍骨為炊,交換孩子而食。形容糧盡援絕的極端困境。《後漢書·來歙傳》:“昔 宋 執 楚 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或流血漂櫓,積屍築京;或坑降萬計,析骸易子。”《胭脂血彈詞》第八回:“援救無人,困守孤城血淚噴。析骸易子民無怨,一志同仁。”參見“ 析骸以爨 ”。
“析骸易子”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ī hái yì zǐ,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極端困境下的慘烈生存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指拆解屍骨作為燃料,交換子女作為食物,多用于描述戰争或災難中糧盡援絕的殘酷境況。該成語通過極端行為凸顯絕境中的生存掙紮,例如《後漢書·來歙傳》記載的“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詞典及曆史文獻,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抱樸子》等原始文獻。
《析骸易子》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方式,它的含義是将一個人的屍體分成骨骸,然後再給予這些骨骸進行合葬。這種刑罰方式是對罪犯屍體的一種粉碎處理,以示其罪孽深重。
《析骸易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十一個筆畫。其中,“析”字的部首為“木”,表示與木材相關;“骸”字的部首為“骨”,表示與骨骸有關。總體而言,這兩個字都與人體的組成部分有關聯。
《析骸易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刑法典籍中,用來描述一種懲罰犯罪行為的手段。它來源于古代社會對罪犯的極其嚴厲的刑罰制度,用以展示國家對違法者的懲罰力度。
《析骸易子》的繁體字為《析骸易子》。在繁體字中,每個字的結構和曲線更加複雜,給人一種古老、莊重的感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區别。《析骸易子》在古代的寫法為“析骸易子”,字體更加古樸,曲線更加圓滑。
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很少被使用,在寫作過程中較少見到。由于其曆史和特殊含義,隻有少數專業領域或相關專著中才會出現。因此,例句較難給出。
與《析骸易子》相關的組詞有:析屍、易形。
與《析骸易子》有類似含義的詞語有:遺骸焚化、碎屍、分屍。
與《析骸易子》意義相反的詞語較難找到,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殘忍的刑罰方式。如果非要給出一個可能的反義詞,可以考慮為“合葬”或“整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