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翹起而不能動。指理屈詞窮。《莊子·秋水》:“ 公孫龍 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南朝 梁 陸倕 《答釋法雲書難範缜<神滅論>》:“於是 楊 墨 之黨,舌舉口張;六師之徒,轍亂旗靡。”
“舌舉”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舌舉”字面指舌頭翹起無法動彈的狀态,常用來形容人在辯論或對話中因理屈詞窮而啞口無言的窘境。例如《莊子·秋水》中記載,公孫龍在辯論失敗後“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生動刻畫了其無言以對的形象。
多用于形容以下情境: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出該詞有“用言語攻擊他人”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建議以《莊子》等典籍的原始釋義為準。
《舌舉》是一個成語,表示公開說出來或喧賓奪主,也可以指指責别人或批評别人。通常用于形容某些人在言行中不謹慎或冒犯他人。
《舌舉》由部首“舌”和“舉”組成,舌的拼音是she,舉的拼音是ju。在《康熙字典》中,舌的部首序號是130,總筆畫數是6;舉的部首序號是2,總筆畫數是8。
《舌舉》這個成語源自《老子·第五十七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其中的“下士聞道,大笑之”意思是指下層人聽到道德原則時,不以為然,反而嘲笑和批評。
在繁體字中,舌的寫法為舌,舉的寫法為舉。
古時候,舌的寫法為呃,在甲骨文中呈現象口形,象征舌頭的形态。在今文字中寫為舌。
舉的古代寫法則是以兩隻手舉起一樣東西的形象。如今的寫法是舉。
他經常舌舉他人,不受大家的歡迎。
她在會議上舌舉了很多有關公司運營不善的問題。
舌戰,舌頭,舉動,舉世聞名
抨擊,指責,批評,斥責
贊揚,肯定,表揚,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