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為聘問、饋贈的禮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禮·春官·大宗伯》“孤執皮帛” 漢 鄭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 賈公彥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總為五匹,故雲束帛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欽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窮巷……而以緻賢為首務,得士為重寳。” 唐 元稹 《陽城驿》詩:“何以持為聘?束帛藉琳球。”《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二年》:“今優人一談一笑稱旨,往往賜束帛、萬錢、錦袍、銀帶,彼戰士見之,能不觖望?”
“束帛”是古代禮儀文化中的重要物品,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束帛”指将五匹帛(白色絲織品)捆成一束,作為聘問、饋贈的禮物,象征禮儀和尊重。其名稱源于《周易·贲卦》“贲于丘園,束帛戋戋”,形容禮物的簡樸莊重。
束帛的形制在不同朝代或有差異,但其核心功能始終與禮儀相關。現代漢語中,“束帛”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傳統禮制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制細節,可參考《周禮》《儀禮》等典籍或相關考古研究。
《束帛》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人們精心安排、整理的衣裳。這個詞可以看成是将束帶和帛綢兩個詞的意義合二為一,因而形象地表達了整齊、美觀的衣物。
《束帛》這個詞可以拆分成3個部首和11個筆畫。其中,部首分别是糸(纟)和衣,表示與衣物相關;筆畫數分别是3畫、6畫和2畫。
《束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文化。在古代社會,人們在重要的禮儀場合穿着整齊的衣服,以展示自己的莊重和尊貴。因此,人們使用《束帛》這個詞來形容精心整理的衣裳。
在繁體字中,《束帛》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就《束帛》這個詞而言,古時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古人常采用篆書、隸書等不同的字體書寫,而這些字體的形态與現代漢字有所差異。
1. 她穿上那件精心縫制的禮服,整個人看起來宛如一幅仙子般的《束帛》。
2. 在古代宴會上,賓客們身着華麗的《束帛》,彼此互相競相展示。
由《束帛》這個詞組成的其他詞語有:
1. 雲束帛(形容雲彩的形态像精美的衣裳)
2. 衣帛之交(形容彼此間禮尚往來的關系)
3. 簪纓束帛(形容官員或貴族的儀容儀表)
宛如佳服、華服、錦衣、嬌衣等。
破爛、褴褛、破衣爛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