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為聘問、饋贈的禮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禮·春官·大宗伯》“孤執皮帛” 漢 鄭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 賈公彥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總為五匹,故雲束帛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欽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窮巷……而以緻賢為首務,得士為重寳。” 唐 元稹 《陽城驿》詩:“何以持為聘?束帛藉琳球。”《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二年》:“今優人一談一笑稱旨,往往賜束帛、萬錢、錦袍、銀帶,彼戰士見之,能不觖望?”
"束帛"是古代禮儀文化中的重要器物,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束帛"指捆紮成束的絲織品,由"束"和"帛"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釋為"捆為一束的帛,古代饋贈的禮物"。其中"束"作量詞使用,《說文解字》載"束,縛也",指五匹帛為一束;"帛"為絲織品總稱,《禮記·禮運》注"帛,缯之名"。
二、文化内涵 作為禮儀載體,束帛承載三重象征:
三、曆史演變 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将束帛列為"六禮"之一。至唐代,《新唐書·車服志》明确記載官員婚聘需備"玄纁束帛"。宋元時期逐漸簡化,《宋史·禮志》載其轉為象征性禮儀用品。
四、文獻例證
該詞至今仍保留在"束帛加琮""束帛戋戋"等成語中,成為研究古代禮制的重要文化符號。
“束帛”是古代禮儀文化中的重要物品,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束帛”指将五匹帛(白色絲織品)捆成一束,作為聘問、饋贈的禮物,象征禮儀和尊重。其名稱源于《周易·贲卦》“贲于丘園,束帛戋戋”,形容禮物的簡樸莊重。
束帛的形制在不同朝代或有差異,但其核心功能始終與禮儀相關。現代漢語中,“束帛”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傳統禮制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制細節,可參考《周禮》《儀禮》等典籍或相關考古研究。
白公館刨刀便門抃舞彩燈譂奴揣丸淳于大鐘疊韻斷霓二産婦海震寒丘合龍門活支煞胡桃假甯剪紙茭葑郊内及瓜而代镌空妄實蕨薇駿才橘頌亢答隆中布衣鸾旂路心謾天昧地茂茂馬洗明惠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母財賠了夫人又折兵坡壟遷轉戚輔青蒿輕狡秦弦趨走色額十二象市墟飾終朔數宿直唐碧湯餅筵讨要恬夷挺挺桐封突黑刓阙霧淞象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