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身體羸弱,好像連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擔。《明史·文苑傳二·儲巏》:“ 巏 體貌清羸,若不勝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連瑣》:“﹝麗者﹞瘦怯凝寒,若不勝衣。”
“若不勝衣”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身體極其羸弱,仿佛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常用來刻畫人的病弱或嬌柔之态。
來源
最早出自《淮南子·氾論》,描述周公侍奉文王時的謙卑與羸弱:“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
後世如《明史·文苑傳》和《聊齋志異·連瑣》中也有引用,如“瘦怯凝寒,若不勝衣”。
語法與結構
需注意與“如不勝衣”的細微區别:後者除形容瘦弱外,還可引申為謙退之态,含貶義,而“若不勝衣”更偏重客觀描述身體狀态。
《若不勝衣》可以理解為“衣物不足”的意思。它形象地描述了衣物數量不足的情況。
《若不勝衣》的字可以拆分為“若”、“不”、“勝”、“衣”四個部首。
《若》字的筆畫數為8。
《不》字的筆畫數為4。
《勝》字的筆畫數為10。
《衣》字的筆畫數為6。
《若不勝衣》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可能是古代人們在遇到衣物不足的情況時,進行的一種形象化描述。
《若不勝衣》的繁體字為「若不勝衣」。
古時候,《若不勝衣》的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生活貧困,若不勝衣,經常靠撿垃圾維持生計。
2. 在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若不勝衣的人很多。
1. 衣物
2. 勝衣
3. 若勝衣
4. 不勝
5. 若不
1. 衣不蔽體
2. 衣食佛齊
3. 衣衫褴褛
1. 衣物充足
2. 勝衣有餘
3. 衣食無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