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制的缽。僧人所用食器。 元 薩都剌 《送龍翔寺約上人之俗歸宜興狀寺》詩:“早趁鐘聲持木鉢,夜隨燈影認禪牀。”
木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以木材制成的缽狀容器,常見于佛教文化及傳統生活器具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其詳細釋義:
木缽(mù bō)指用木材加工制成的圓形食器或法器,通常口沿内收、深腹平底。其名稱由“木”(材質)與“缽”(梵語“पात्र”音譯,意為容器)組合而成,強調材質為天然木材,如檀木、桃木等,具有輕便、耐用的特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在佛教語境中,木缽是僧侶托缽乞食的專屬器具,象征清淨修行。據《四分律》記載,佛陀規定比丘以缽盛放食物,禁用貴重材質,木缽因質樸謙卑而被廣泛使用。其形制需符合“應量器”标準,容積適中,體現戒律精神。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在世俗生活中,木缽亦作為傳統食器或工藝容器存在。例如:
來源:《中國民俗器具考》,王文章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木缽”一詞最早見于唐代佛典。如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載:“若得鐵缽及以木缽,應受持之。”印證其作為僧伽法器的正統性。明清文獻中亦擴展至民間器用記載,如《天工開物·陶埏》提及木制模具“型缽”。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木缽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精神寓意:
來源:《中國象征文化》,居閱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以上解析綜合權威辭書、宗教典籍及文化研究,系統闡釋“木缽”的語義源流、功能分化及文化負載,符合漢語詞彙考釋的學術規範。
“木缽”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指木制食器,主要用于僧人生活。根據記載:
提到其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提到“木”在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屬性(東方之行,象征生長),可能與器具材質選擇相關,但未明确關聯詞義演變。
建議需要更詳細曆史演變或方言用法時,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阿辟罷女昄宇軷涉徧積步态蹒跚持遲饬末蠢然賜慶道流大餘墊高電文雕破釣遊之地對馬海峽放浪形骸飛雲履妃子園風脆公呈灌米湯古國和物禾穎花匠會齊胡作胡為家諱簡去接對驚汗九親局骥臘八蒜奁币了局镂闆論策芒乎瑪雅文化傾倒乞窮儉相仁士人足家給三至沙壩繩頭深微視同陌路收視返聽束置四神紋梯苔脫似望見響亮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