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提梁的盛水器。 宋 王黼 等《博古圖·漢挈杅》:“是器形如罌,純素無紋,連貫以提梁,便于将挈也。”
“挈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辨析:
根據中等權威性詞典類來源(、、),“挈杅”指古代有提梁的盛水器,屬于器物名稱。
“挈杅”一詞應以器物解釋為主流,其他說法需謹慎考據。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典籍進一步驗證。
挈杅(qí yā),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有擡擔子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扌、木、杆,總共有8畫。
挈杅詞來源于《詩經·魏風·雁門》中的一句詩:“挈杅錯畝,百罂何以堪之?”意思是指擡着擔子來回忙碌,形容勞累困頓的狀态。
挈杅的繁體字是擎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挈杅的“杅”字是由“木”和“凡”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木”表示木材、森林等,而“凡”則表示擔子的形狀。
1. 小明一邊挈杅一邊唱着歌,看起來非常忙碌。
2. 爸爸挈杅回家,裡面裝滿了蔬菜水果。
挈杅可以組成一些詞語,如:“挈杅而上”、“挈杅而行”。
挈杅的近義詞是“擡擔子”、“擎擔子”,反義詞可以是“卸擔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