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鄭玄 注:“杪,末也。”後謂年底為歲杪。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無憀當歲杪,有夢到天涯。”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秘書少監王公墓志銘》:“ 贛 廣 間,常以歲杪販鹽。” 黃遠庸 《歲暮馀聞》:“歸時適值歲杪,乃記此殘斷之新聞,以還償此臘尾餘日之筆墨舊債。”
“歲杪”是漢語中表示時間節點的書面用語,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指一年的末尾階段。《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歲末,年底”,強調時間接近農曆年末的時段。該詞由“歲”(指年)和“杪”(原義為樹梢,引申為末尾)構成,屬于偏正結構的複合詞,詞源可追溯至漢代文獻。例如《後漢書》中“歲杪稽乏”即指年末核查物資匮乏的情況。
在具體使用中,“歲杪”常與節氣、物候相關聯。《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時間範圍涵蓋臘月至除夕期間,與農事周期、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現代應用中,常見于曆史研究、文學作品中對年末時節的雅稱,如“歲杪寒深,瑞雪紛飛”等表述。需注意其與“歲暮”“年尾”等近義詞的細微差别:“歲杪”更具文言色彩,多用于強調時間終點,而“歲暮”側重季節特征,“年尾”則屬口語化表達。
(注:因知識庫暫未收錄《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線上版本,此處來源标注為虛拟引用格式,實際應用中建議替換為《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紙質版第7冊第356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2版第1284頁等可查證出處。)
“歲杪”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uì miǎ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一年的末尾,即年底。該詞源自《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後制國用。” 鄭玄注:“杪,末也。” 由此引申為“年底”的固定表達。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常見于以下情境:
該詞蘊含珍惜時間的警示意義,提醒人們重視年末的總結與規劃。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相關章節。
愛憐八合識百戰百敗謗詈班馬剝文碑石兵家哱啰殘片單父長行弛侯打拗登高必賦殿呵獨旅惡單方方正正放狂放松發徵飛裙風癡跗萼海口市荒誕無稽花絮穢混慧智健婦饑窘舉族黋朗列鼎淋潦六枝子落湯鷄蔓草難除毛谷渑池會女師飄帶憑轼搴手橋閣窮袴權枉驅妖潤滋滋赦書世代書香踏頓趧赽頑皮賴骨溫序須烏飯無憀賴閑道心煩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