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令征收或征求。 漢 賈誼 《新書·壹通》:“調均發徵,又且必同。”《史記·貨殖列傳序》:“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 司馬貞 索隱:“徵者,求也。”
||見“ 髮癥 ”。
發徵是古代樂律學中的專業術語,由“發”與“徵”(zhǐ)二字複合而成,需結合音樂理論與文化背景釋義:
字義分解
合義:“發徵”指觸發徵音,或指樂律中徵音的起始與調諧過程。
樂律學含義
在十二律呂體系中,“發徵”特指調律時以徵音為基準确定音高。如《夢溪筆談·樂律》雲:“調弦必先發徵聲,以定諸音之準”,強調徵音作為基準音的核心地位。
徵音對應五行之火,《呂氏春秋·音律》載:“徵音屬火,主禮,通于心”,體現古代“以樂配德”的哲學觀。
《樂記·樂本篇》提出:“徵為事,其聲哀以厲”,說明徵音的情感表達特征,“發徵”亦暗含音樂引發特定情緒的功能。
在當代漢語中,“發徵”僅存于古樂研究或文獻解讀,如《中國音樂詞典》定義為:“古代調律術語,指确定徵音音高的過程”。日常語境已罕用,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發徵”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發徵”指發令征收或征求,常見于古代政令或文獻中。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史記》《新書》等文獻。
阿叱挨餓受凍捱三頂五背城變樣并兵冰銷草團标廛裡蕩佚道妝點金成鐵雕萎地表蹲甲惰廢恩分訪實藩條匪皇痱子粉封鎖線規意火迫酂侯嘉皇講舍交阯金幡金筒軍流居無求安居易開讀列鼎理說籠絡率儉毛發毛丸秘隱貊鞨飄馬兒俔天權儀取帥取證僧宮歲破踏花堂報天醉同貫桐木魚土煙蓊薆溫栗閑練曉事洩密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