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憑式 ”。1.倚在車前橫木上。謂駕車;出征。 晉 左思 《魏都賦》:“憑軾捶馬,袖幕紛半。” 晉 潘嶽 《西征賦》:“ 潘子 憑軾西征,自京徂 秦 。”《隋書·伊婁謙傳》:“僕憑式之始,未聞興師。” 唐 魏徵 《述懷》詩:“請纓繫 南粵 ,憑軾下東藩。” 宋 秦觀 《辯士》:“當是時也,雖有智勇無所用之,獨可馳一介之使,憑軾撙銜,喻以禍福而得志。” 明 張萱 《複劉沖倩書》:“若然則今日烏合,明日獸散;今日倒戈,明日憑軾;今日為君子,明日為小人;今日為小人,明日為君子之輩可以無罪。”
(2).借指做官。 晉 陸機 《長安有狹邪行》:“鳴玉豈樸儒,憑軾皆俊民。”
“憑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g sh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憑轼”本為具體動作,後衍生出駕車、出征、為官等多重含義,并承載禮儀與文化象征。其用法多見于古文,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相關詩詞注解。
《憑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憑着車輛的車輪旁邊的遮攔物,比喻倚仗權勢或靠依賴人物,而不努力奮鬥。也可以理解為依靠藉口或借口,以逃避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憑轼》這個詞的部首拆分是從車此部首,轼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4個。
《憑轼》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乘車時的構造。車輛的車輪旁邊有一種遮攔物,叫做轼,常常被人們用來倚靠或輔助上下車。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用“憑轼”來比喻人依仗權勢或靠依賴别人,而不努力奮鬥的行為。
繁體字《憑轼》的寫法為「憑軝」。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憑轼》的漢字有一些差異。例如,《憑》可以寫作「憑」,《轼》可以寫作「軝」。雖然字形有所不同,但意義仍然相同。
以下是幾個應用《憑轼》的例句:
1. 他總是憑轼上位,從不考慮自身的能力和價值。
2. 别總是憑轼逃避責任,你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
3. 成功不是憑轼而來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
與《憑轼》相關的組詞有:
1. 憑借:依靠、依賴某種條件或人物。
2. 憑證:證明身份、資格或真實性的物品或文件。
近義詞:依靠、倚仗、依仗。
反義詞:努力、奮鬥、自力更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