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nker of ancient China specializing in the art of war]∶古時研究軍事問題的學派
(2) [military commander]∶指軍事家或用兵的人
勝敗兵家常事
兵家必争之地
(1).古代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亦指研究軍事的學派。《漢書·藝文志》:“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後漢書·朱儁傳》:“臨軍易将,兵家所忌。”《新唐書·王翃傳》:“ 王翃 字 宏肱 , 并州 晉陽 人。少治兵家。” 清 林福祥 《平海心籌·論勝敗形勢》:“且逆夷之來,事事皆犯兵家之忌:我衆彼寡,我逸彼勞,我飽彼飢,我憤彼驕。”
(2).古代指擁兵一方的豪強或軍将,亦為部曲私兵之稱。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四》:“三輔遭 王莽 、 更始 之亂,又遇 赤眉 、 延岑 之弊,兵家縱橫,百姓塗炭。”《三國志·魏志·梁習傳》:“時承 高幹 荒亂之餘,胡狄在界,張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擁衆,作為寇害,更相扇動,往往棊跱。”《三國志·魏志·衛觊傳》:“而歸者無以自業,諸将各競招懷,以為部曲。郡縣貧弱,不能與争,兵家遂彊。” 吳晗 《燈下集·談曹操》:“部曲戰時從征,平時的給養得自己想辦法,不歸郡縣管轄,稱為兵家。”
(3). 魏 晉 時兵士出身稱“兵家”。《晉書·王尼傳》:“ 王尼 字 孝孫 , 城陽 人也,或雲 河内 人。本兵家子,寓居 洛陽 ,卓犖不羈。初為護軍府軍士……護軍大驚,即與 尼 長假,因免為兵。”參閱 周一良 《<三國志>劄記》。
關于“兵家”的詞義解釋如下:
學派含義
兵家是先秦至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術流派。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司馬”官職,負責國家武備事務(《漢書·藝文志》記載)。
人物含義
廣義上也指軍事家、用兵者,或擁兵一方的豪強勢力,如“勝敗乃兵家常事”“兵家必争之地”等用法。
學派分支
漢初《漢書·藝文志》将兵家分為四類:
漢初整理
張良、韓信曾系統整理兵家著作,從182家精簡為35家,形成後世研究基礎。
核心思想
主張“以戰止戰”,強調戰争與政治的關聯性,注重宏觀戰略與靈活戰術的結合,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曆史地位
作為諸子百家之一,兵家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軍事、政治及哲學領域,部分原則(如“上兵伐謀”)仍被現代軍事理論借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