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滂沱大雨。 明 劉基 《祀方丘頌》序:“至丁未日夜三鼓,有風徐來,淋潦頓收。”
"淋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雨水連綿不斷或積水成災的狀态。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雨水浸漬,積水成澇
指雨水過多,地面無法及時排洩,形成積水浸泡的狀态。古文獻中“潦”常與“澇”通假,如《說文解字》釋“潦”為“雨水大貌”。
例句: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川澤納污,山薮藏疾”之句,後世注疏家以“淋潦”形容雨季川澤泛濫之狀。
連綿不斷的雨水
強調雨水持續降落、無休止的特點。如《廣韻》注“淋”為“以水沃也”,引申為雨水綿密。
“潦,雨水也。從水,尞聲。” 說明其本義與雨水直接相關。
将“淋”釋為“漬也”,與“潦”合用後強化了“水浸漬土地”的意象。
“霖”指久雨(《爾雅·釋天》:“久雨謂之霖”),而“淋潦”更側重積水成災的結果,如《農政全書》載:“夏月淋潦,禾苗盡腐”。
現代語境中,“淋潦”可視為“澇”的文言表述,如《水利志》中“淋潦為患”即指澇災。
收錄“淋潦”詞條,釋義為“大雨積水成災”。
引《淮南子》注“潦”為“雨水盛貌”,與“淋”合用後泛指水患。
明确“淋潦”屬複合詞,常見于描述自然災異的文史資料。
(注:因權威詞典官網未開放免費線上查詢,此處标注出版社版本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正版書籍核查。)
“淋潦”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詞義特點
該詞強調雨水的猛烈與浸透性,多用于文學描述。例如明代劉基《祀方丘頌》序中記載:“至丁未日夜三鼓,有風徐來,淋潦頓收。”,生動描繪了大雨驟停的畫面。
使用場景
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書面語,現代使用較少。適合形容自然現象或烘托環境氛圍,如詩句“西風八月淋潦盡”。
相關詞語
與“淋潦”相關的詞彙包括“窮愁潦倒”“浮皮潦草”等,但含義差異較大,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典籍。
哀感安翔百依百順變貫不強操柯雌弱跐豸大當大鵬叮叮貓定決東海公放番封寄馮淩幹草堆胳膊肘貴賤古樓子國遷海寓皓素後車華椷壞陵灰貨颒澤簡鑒解解結匈景福井然有序舊雨新知峻文穅镫苛待老孺柳黃漏窮洛浦麥餌靡散摸拟剽傷三屬澀勒聖顔矢口侍飲疏傑松花餅沓貪笤箒兔園握鉛香焰先緒攜泮羲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