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棧道,閣道。《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艾 自 陰平 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橋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棧道或閣道,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在險峻地形中架設的通道設施。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詞義解析
“橋閣”由“橋”和“閣”組合而成,但并非兩者的簡單疊加。根據《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記載,“橋閣”特指依山鑿石、懸空架設的棧道,常見于軍事或交通要道。
曆史用例
典型例子是三國時期鄧艾伐蜀時,“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即在陰平道(今四川北部)的懸崖峭壁上修建棧道,實現軍隊通行。
“橋閣”體現了古代工程技術智慧,如《淮南子》提到“接屋連閣”,反映其在建築史上的地位。同時,這類結構常出現在詩詞中,象征連接與跨越的意象,如“雲棧萦纡登劍閣”(白居易《長恨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技術細節,可參考《三國志》《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橋梁史相關研究。
橋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橋和閣。
橋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8;閣的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9。
橋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築中的兩個重要元素,橋和閣。橋通常用于橫跨水流或道路以便人們通行,閣則是一種多層、供人休息和觀賞風景的建築。
橋閣的繁體字為橋閣。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橋閣作為兩個基本的元素,其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這座橋閣是古代建築中的傑作。
2. 我們可以在橋閣上俯瞰整個城市的美景。
橋梁、閣樓、閣下、橋頭、橋面
亭台、樓閣
平地、平房
【别人正在浏覽】